每個人都喜歡Sam,而他也很喜歡自己。 但有一天,欺凌的說話如「Mud words」出現,將Sam的生活改變。這故事講述一個男孩在受到欺負和嘲弄時如何面對。

《Mud Boy》
作者:Sarah Siggs
繪者:Amy Crosby
導讀:Dr Pooky Knightsmith
以Mud Words比喻欺凌說話
這本書令我深刻的,是用了「Mud words」來比喻欺凌的說話,讓人很具體明白當中的感受。每一個批評、嘲諷就如將泥濘投擲到事主身上,若沒有即時處理,日積月累,全身都是骯髒的泥濘,而泥濘變得乾硬時,便令人自我封閉起來。
在故事的結尾,主角終於開口說話表達自己。這時,乾硬的泥一塊塊地裂開掉落,讓主角能重新開放自己。作者想表達在需要時與人分享和尋求協助的重要性,因為這樣能幫助受欺凌的對象復原。書中還有Dr. Pooky Knightsmith講述如何與小朋友進一步討論這個話題。
事實上,當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其實並不容易開口跟別人分享。假如要選擇對象分享,相信你也會找一位信任和真正關心自己的人。
不過,若你的孩子遇到欺凌,你會否是他考慮分享的對象?
要成為孩子分享的對象,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基礎。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細心留意對方很重要。有好幾次,孩子跟我分享與同學相處得不愉快,我發現很多時從小朋友的一舉一動都有跡可尋。最容易觀察的是當日她放學後會一直諸多批評,跟平日開開心心放學回家成很大對比。
若果我們面對孩子的批評只是責罵和設法停止,便會錯過了解孩子心事的時機。若這時候能關心孩子或反映他的情緒,你會發現到他好像溶化的冰,彼此能再次親近。
此外,溝通的平台也很重要,如果親子間沒有特定的分享時間,相信孩子也很難突然開口跟你談心事。親子共讀是我們最常分享和彼此交流的時間,透過書中不同人物的故事,我們會代入其角色,想想自己的的感受和反應。共讀後,我們也會彼此分享一些生活的事情,讓我了解一下孩子的日常。
當然,最重要是態度。專心聆聽,接納不批評、用心感受,簡單來說就是先「多聽少說」,然後想想對方的感受再回應。用真心關懷和接納的態度成為孩子最安全的靠山,在不愉快時回來歇息一會,然後再重新出發。
延伸閱讀書目:

(1) 《你不可以欺負我》
作者: 香黛兒.范.迪.霍伊維爾
繪者: 南西.皮耶赫
出版社:大穎文化

(2) 《是誰搶走了我的名字?》
作者: 塔西亞
繪者: 塔西亞
出版社:小天下
各大書局 或 網上書店:www.hkbookcity.com (中) / www.bookdepository.com (英) 有售。
作者:丘成瑤,Yoyo Yau,美國註冊遊戲治療師,輔導學碩士,香港註冊社工。多年來從事親子共讀培訓及遊戲治療輔導工作,為家長提供支援,促進兒童在愛中快樂成長。
Facebook: Play Seed
更多【繪本童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