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嚟同uncle auntie打個招呼先!」
「唱首歌畀婆婆嫲嫲聽好唔好?」
「你自己同其他小朋友傾下偈先!」
家長帶小朋友去親朋好友的聚會時,經常都會叫他們主動啲,跟其他人多溝通,認為這樣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溝通和自信心,建立他們的社交能力。但大部分家長換來的,往往卻是孩子的不情願,躲在父母身後,甚至發脾氣,扭計要離開。希望小朋友外向一點當然沒有問題,但家長若果用錯了以下兩個方法的話,問題就大了!
1. 要求太高
有些時候,當爸爸媽媽介紹朋友給孩子認識時,他們會垂下頭或躲在父母身後。家長們首先應該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跟他一起向對方講一句Hello,或者介紹一下自己的名字,便已經十分足夠了。家長們不要繼續把要求提高,例如要小朋友表演或獨自跟對方談話,這樣反而會令他們緊張起來。要知道,外向只是不怕面對其他人展開談話,而不是一見面便要表演和說不停!打了招呼後,假如小朋友覺得面前的大小朋友友善的話,便會自然跟這個人玩了。
2. 強迫小朋友應對不喜歡的人
第一印象是很微妙的事。正如我們有時候第一次看見某人時,便會覺得他的樣貌舉止很討好或討厭,小朋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當然,這並不代表那人的好壞。可是,如果家長強迫孩子跟自己抗拒的人對話、相處的話,只會令他們更加討厭跟其他人相處,最後變得更害羞和內向。
知道兩個最常犯的錯誤之後,已經是成功的一大半了。只要記住以下一個簡單的做法,讓小朋友輕鬆地、安心地接觸新朋友,便可以令小孩子變得開朗和外向!
3. 冷處理
當小朋友害羞時,爸媽不用太大反應,令到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這樣只會令他們更加害怕。最好的做法是先讓孩子離開一下,讓他冷靜下來,明白這些陌生人並不可怕,不會令他難堪。過了一些時候,便可以讓小朋友出來再試一下,陪伴孩子跟大家一起打個簡單的招呼。過了幾次之後,小朋友漸漸便不會再害怕了。
其實,家長要留意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別人溝通的能力和健康的社交。小朋友只要能夠跟人好好相處已經很好,畢竟外向和內向都是正常不過的性格,家長也不用太過刻意令去把孩子打造成社交強人呢!
撰文:顧問m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