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選擇性緘默症患者 停課點算好? 兒童言語治療師 成功例子分享!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選擇性緘默症和適當的治療方法。現在疫情嚴重,孩子長時間都留在家中,甚少跟其他人溝通,會不會加重病情呢?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小孩呢?

停課點算好?日常生活家長可以點做?

選擇性緘默症患者害怕跟不相熟的人談話,由於社交情境中難以使用口語表達溝通,無形中形成社交上的壓力,所以很容易同時出現社交恐懼問題。這類小朋友通常會自信心較低、對別人說話敏感。 家長可以適時製造社交情景,加以鼓勵,讓孩子習慣身處社交情境之中,再慢慢嘗試進行溝通。

停課期間,不少家長和小朋友也留在家中,沒有任何社交活動,這情況會讓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的問題加劇。兒童言語治療師建議家長透過使用視像通訊,讓孩子與朋友保持聯絡,活動可以是一同聽歌、跳舞,藉以保持常規社交。

家長在嘗試協助孩手改善問題時,要注意以下一些小細節:

– 避免使用威迫利誘的方法,強行要孩子與人說話、打招呼。

– 避免使用「佢係咁㗎啦」「做咩唔應人」「冇禮貌」等等負面評價形容孩子不說話時的狀態。

– 家長應多以身作則,在社交情境中表現出社交技巧的良好示範,讓孩子從觀察中吸收經驗。

– 應作出正面鼓勵,表示明白孩子的處境和心情,陪伴孩子共同努力。

 

兒童言語治療師分享 痊愈者成功經驗

患者是5歲的小女孩晴晴(化名),就讀本地幼稚園低班,家中有一個兩歲的弟弟。由於父親長期在外地工作,姐弟二人主要由全職媽媽照顧。與晴晴父母首次傾談時,發現媽媽也較為拘謹、說話時面部表情較少、情緒壓抑較為嚴重。而爸爸在傾談中較少發言,部分情況較為抽離,但也願意合作進行訓練。接受四次單對單的訓練後,晴晴由一開始的肢體僵硬、緊張咬唇,漸漸能夠在引導下回答問題和參與合作遊戲。同時,我鼓勵媽媽參加為時21日的家長情緒自修課,過程中舒緩負面情緒、調整內在、了解自己更多。媽媽與我分享,她改變了管教孩子的「惡習」,不再用滕條,自己情緒失控的情況也減少了。接下來的四堂訓練中,有時邀請媽媽一同進行訓練,學習使用正面字眼鼓勵和協助溝通。媽媽也踏出了第一步,與晴晴班老師分享進度,以及一些在學校互動的小技巧。最後晴晴不只能在學校與老師說話,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說話點餐。

選擇性緘默症其實並不可怕,家長們只要尋找適當的幫助,給予小朋友包容和鼓勵,絕對可以改善問題。


鳴謝:香港童協兒童發展中心 註冊言語治療師 鄭穎賢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