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選擇性緘默症 —— 點解小朋友平日活潑好動🥳,但一返學上堂就唔肯講嘢🤐,完全判若兩人?尋求學校老師協助轉介到醫療機構,先發現小朋友原來患上「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
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嘅小朋友唔係冇說話能力,但礙於心理障礙因素而選擇性唔講,很多時被誤會為怕羞。
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屬於焦慮症嘅一種,患者無法喺某啲社交場合正常溝通說話,通常發生喺學校同學或少見面嘅親戚朋友面前。 一般於兒童早期 2-5 歲階段被發現,當孩子開始與家人以外嘅人互動時,家長留意到孩子與不同人交往嘅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小朋友會突然神情呆滯或面部表情緊張及僵硬,甚至避免同其他人有眼神接觸,同時可能出現以下行為反應:
- 拒絕發問及參與群體活動
- 較為自信嘅小朋友可能只會用手勢、點頭或搖頭進行交流
- 放學回家大發脾氣,或被父母詢問學校生活時生氣

成因目前不明
目前,造成緘默症嘅成因仍然不明確,但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簡稱 DSM-5) )研究顯示,緘默症與焦慮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透過適當嘅處理同治療,大多數兒童都能夠克服。若年齡較大先至發現,需要嘅治療時間就較長。若懷疑孩子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可向合資格言語治療師尋求協助,一般言語治療師會邀請兒童臨床心理學家介入診斷。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指出,最有效嘅治療方法為「認知行為療法」(CBT)和「行為療法」。治療過程主要幫助小朋友減低對說話相關行為嘅焦慮及壓力,幫助佢哋喺幼稚園及學校社交環境中放鬆。通過社交互動,由簡單地對一人講出單字單詞,到講出句子,逐步讓小朋友能夠喺任何環境都能與所有人自由交談。

治療過程中父母需要共同配合
- 不要以施壓方式強逼佢哋說話
- 讓小朋友知道父母了解佢哋心情,知道佢哋對說話感到困難,甚至害怕說話
- 接受非言語交流(例如點頭、微笑或揮手)是可以的
- 不需刻意避免聚會或家人朋友探訪,可考慮進行一些社交環境調整,讓孩子感覺輕鬆自在
- 參與社交活動時給孩子多點時間,可從熱身遊戲開始,不需急於馬上要小朋友與別人交談
——————
Sea Sea Mama —— 兩子之母,喜愛分享自己有笑有淚、有血有汗嘅「湊仔經」同「煮婦經」,交流生活點滴,講生活、講健康、講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