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慎防「三年級效應」 3個習慣避開成績大倒退

近年有「三年級效應」一說,即是指有些孩子因為在幼稚園已提早學習初小課程,故此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不錯,反而沒有用心上堂,但到三、四年級卻因基礎不穩開始成績下滑,從而陷入「學習怠倦期」,甚至會開始逃避學習以降低自身的挫折感,令惡性循環開始:越怕學習,學習的負擔越重。

「三年級效應」現象形成的4大原因

  1. 沒有打好學習基礎

孩子幼稚園已上學術課程,真的是贏在起跑線嗎?孩子們認識很多詞彙,不等同他們能懂得有效地閱讀和理解文章;又例如要串好英文生字,拼音不是對每個孩子都適用,有些孩子是需要運用幻想和影像記憶能力,把整個字在腦海中想像出來。倘若孩子能掌握不同學習技巧和竅門,才有穩固的學習基礎。

三年級效應

  1. 閱讀力薄弱,理解力較差

閱讀能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大量的閱讀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小學時期正是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一二年級主要是要學習掌握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但三年級開始就是要考察對其的思維能力。

語文是對一個孩子知識儲備、理解能力、應戀能力的綜合考察,至小大量閱讀會讓點連成線,線鋪成知識面,孩子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得心應手。閱讀書本越多,思維就越清晰,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1. 缺乏學習興趣

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過程中,倘若讓孩子被迫接受,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缺乏興趣的孩子就會中途放棄。

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享受學習的過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新鮮的知識,發揮好奇心耐心探索,探索過後沒有成功也要繼續重新嘗試,才會變得更優秀。

  1. 沒有培養好日常習慣

不要錯過也不要忽視孩子習慣的養成關鍵期,若錯過這個時期,三年級才會發現孩子存太多問題,到時候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補救。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以下3項習慣的養成。

3個好習慣 避免「三年級效應」

家庭教育,永遠是培養孩子習慣最重要的因素。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

  1. 學習習慣

父母教育孩子應當循序漸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學習情況,制定適宜的教育方式;樹立正確榜樣,營造共同學習的氛圍;督促孩子每天按時檢查作業,要求孩子書寫規範,給予正面激勵;積極地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平時在校狀態,鼓勵孩子回家當小老師,既能溫故知新,查缺補漏,還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

  1. 閱讀習慣

用眼仔細看、多朗讀、用心思考,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不要讓孩子被外界因素打擾,營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不要強求孩子讀自己認為好的書籍,幫助孩子從興趣出發,愛上閱讀。

三年級效應成績下滑

  1. 思維習慣

建立成長型思維習慣,這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的招牌理論,她花了30多年時間實驗,嚴謹記錄,並發現簡而有力的兩種思維,「成長思維 /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與「定型化思維」(fixed mindset),抱有成長心態的人認爲能力、資質、技術是不懈努力的結果,反之而言,帶著定型心態的人覺得能力、資質、技術無非是天賦,無論多努力都不會改變分毫。

如果可以向孩子灌輸成長思維模式,就能促使他健康成長。當孩子出現小成就時,家長應先讚賞一下孩子的努力,接著要讓孩子反思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後讓孩子意識到分數固然重要,但參與過程更重要。爸媽應該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敢於嘗試,勇於挑戰。

圖片來源:photoac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