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同理心對人際關係的重要 哈佛大學教授建議5大策略培養孩子體諒他人的包容力

培養孩子同理心|父母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亦期望孩子長大後過著幸福生活和擁有傑出的成就。哈佛大學教育研究學院兒童及家庭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曾進行一個 ”Making Caring Common” 項目,研究有關怎樣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懂得關懷和尊重別人及有責任感的人。

Mr. Weissbourd 表示,如今大部份父母只會關注孩子的幸福和自尊心,卻忽略了對孩子將來於社交同樣重要的同理心、關懷別人能力。許多父母相信生活幸福和有自尊心是良好品德的基礎,父母往往認為只要孩子「感覺良好」就能「做好事」,然而有自尊心並不代表就能對他人關心和有責任心。

研究中訪問一班年青人,當中約 80% 的年青人表示他們的父母關心他們的成就及幸福、多於他們是否懂得關心別人。受訪的青年人認為,如果他們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絕對會比他們在學校及社區中成為一個有愛心的市民,更令父母感到更自豪。

同理心

同理心的重要性

同理心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傅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同理心有很多好處,包括:

  1. 同理心可以讓我們與他人建立社會聯繫。通過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我們能夠在社交場合作出恰當的反應。
  2. 同理他人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情緒調節非常重要,能夠讓我們好好管理和自己的感受,即便在經歷巨大壓力的時候,也不至於被壓垮。
  3. 同理心有助於促進幫助行為。當我們對他人感同身受的時候,更有可能做出有益的行為,其他人在經歷同理心時也更有可能幫助我們。

而「同理心」亦是香港教育局建議學校培育學生10種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之一:其餘9項為「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和「勤勞」,作為推動價值觀教育的方向。

負責任

同理心與同情心之分別:

根據字典解釋,同理心(empathy):理解他人感情或經驗等之能力;而同情心(sympathy)是指:
1. 覺得別人可憐的感情、對別人的問題表示理解、關注。
2.對某種想法、理念、組織等表示支持或同意的行為。
3. 抱持相同意見或關注的人彼此之間的友情或理解。

同理心(empathy)意思的叙述用英文讀起來,開頭的詞彙是能力 “the ability” ;而同情心(sympathy)的意思,英文開頭則是情感 “the feeling”、表現 “showing”、行為 “the act”、友情”friendship”、理解 “understanding” 這些名詞。

可見同理心是能力,所以是後天習得的東西;同情心則是情感、行為、友情、理解,這些偏向人自然發出、或是從內部湧上的東西。

5大策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Mr. Weissbourd 曾受訪於一位作家及同理心專家Anita Nowak ,於訪問中,Mr. Weissbourd 提到孩子能學習怎樣關懷別人及對他人有同理心,對他們一生都有很大的幫助,他更表示家長不應教導孩子關懷別人能令自己開心,而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對的事,是必須要做的。

  • 教導孩子將關心及照顧他人為首要任務,鼓勵孩子多留意身邊他人的需要,然後給予關懷,同時讓孩子學會平衡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父母可從旁給予孩子意見怎樣取捨及處理。
  • 為孩子提供實踐關懷和感恩的機會,鼓勵孩子每天想想希望感激的人和感恩的事情,例如學習欣賞別人所做的事情而讓我們得到幫助及高興。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分享感恩事,將分享感恩成為每天的家庭活動。
  • 擴大孩子的生活圈子範圍,給孩子機會照顧家人、朋友、社區及社區以外有需要的人,例如班上的新學生或社區的弱勢社群,帶孩子走出安舒區,將照顧別人成為日常生活中一種責任。
  • 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導師,讓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學習,父母對不同事情的看法和討論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教導孩子明白與別人的差異和共通點,學習欣賞和關心彼此。
  • 引導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教導他們有不同情感是可以的,但要學習用有效的方法處理自己的情緒,例如當生氣時可用鼻子和嘴巴慢慢呼吸,父母也應多與孩子溝通,鼓勵他們將不愉快的經歷及感受說出來。

資料來源 : 

https://mcc.gse.harvard.edu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4/07/the-children-we-mean-to-raise/

Anita Nowak YouTube :

____________________

Sea Sea Mama —— 兩子之母,喜愛分享自己有笑有淚、有血有汗嘅「湊仔經」同「煮婦經」,交流生活點滴,講生活、講健康、講養生。

想知更多教養貼士?請按 【親子教養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