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的孩子有被欺負嗎?爸媽要教導子女保護自己 3招預防校園欺凌

防範校園欺凌|有些孩子,環境適應力「特別好」、脾氣「太好」,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跟不同的同儕相處;即使同學的聲音比較大聲、動作比較粗魯,都覺得沒關係。這種分不清楚狀況的,孩子往往不自覺自己已經被欺負了,也跟大人的教養有關:大人常教孩子要好好相處,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多體諒不同的說話或處事方式。但卻沒有跟孩子講說,如果對方已經有一些不禮貌、不友善的話語,甚至有動作產生,就要勇敢拒絕說:「不」。

甚麼是欺凌行為?

在一般情況下,欺凌是一個人或一群人以強凌弱、以眾欺寡,恃勢不斷蓄意傷害或欺壓別人。根據教育局指引,欺凌事件包括3個基本元素:

  • 行為重複發生 
  • 行為具惡意
  • 行為表露權力不平衡的狀態 

欺凌常見的4種形式:

  • 身體/ 行為暴力的欺凌:例如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髮、強索金錢/物品等。 
  • 言語攻擊的欺凌:例如恐嚇、粗言穢語、喝罵、中傷譏諷、呼叫「花名」、 惡意嘲笑和侮辱等。 
  • 間接的欺凌:例如造謠、蓄意不友善、孤立、杯葛、排擠等。 
  • 網絡欺凌:一般指發生在資訊科技通訊平台上的欺凌事件,例如透過電郵、短訊、 網頁、網上討論區等發放侮辱性的訊息或作人身攻擊的言論,以嘲弄及中傷別人。網上欺凌的訊息除文字外,還包括照片、短片、聲音等使受害人感到 尷尬、受威脅的訊息。

網絡欺凌

懷疑子女被欺凌檢核表

若你的子女出現以下的徵狀,可能反映出他們受同學/朋輩欺凌,家長需要多加留意,並及早協助子女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受欺凌同學的徵狀」檢核表:

  • 沮喪或焦慮,不願透露正被甚麼事情困擾。 
  • 曾投訴受到同學欺負、排斥或惡劣對待。 
  • 行為及情緒出現明顯的改變(如:失眠、焦慮、沒食慾、無故出現頭痛/ 胃痛、無故發脾氣、無故對兄弟/ 姐妹作出挑釁)。 
  • 無故說要轉換學校或退學。 
  • 出外或放學回家時衣服被撕破/ 書本和物件無故損壞或不翼而飛。 
  • 無故出現瘀傷或傷痕。 
  • 曾談論如何以暴力或違規的方法去應付其他學生的行為。 
  • 學習成績顯著下降。 
  • 要求額外的金錢或出現偷竊行為。 
  • 害怕離家/ 無故改變上學路線/ 不願上學/ 無故逃學。

如有多項以上的情況出現,家長應對子女多加留意,觀察其行為和情緒變化,主動接觸老師或其朋友,了解孩子有甚麼困擾,包括是否面對被同學欺凌。 

教導孩子防欺凌

教導孩子防欺凌

而根據 慈慧幼苗親子學堂 建議,爸媽需要盡早從以下3方向教導孩子,預防孩子被欺凌:

1.勇於表達意見和感受

當孩子面對不禮貌、欺負同伴的同學時,家長便要教孩子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例如當同學霸佔所有東西或玩具時,可以向對方說:「你可以說是你先到的,你也可以說是你先拿的,但你不能說全部都是你的,你再這樣下去,大家都會不開心,都不能一起玩了。」從而讓對方了解其做法的問題所在,以及會令大家感到不快。

2.運用情境學習卡

有些孩子被欺負或被打時只會呆在原地哭,不知如何是好,需要家長於平日透過不同的情境卡來練習處理方法,例於找一些顯示孩子被打、被推撞或被冤枉等畫面的情境卡,教導他們當面對以上情境時向對方說:「你不可以推我!你不可以打我!再這樣下去我會很生氣,我亦不想再跟你玩了。」與其教孩子動手,不如教孩子動口,學會勇敢表達出來,家長不用擔心,年紀小的孩子尤其兩歲半以上的孩子已經有這樣的語言表達能力;加上這樣做可以讓周圍的成人得知,然後作出處理,所以家長不要教孩子「報仇」,以致兩敗俱傷,教孩子「自我保護」更為重要。

3.教育孩子時機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同樣是教育的好時機,例如家長對孩子說:「阿仔 / 阿女,我覺得他打人是不對的;但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我覺得要是你,你不會這樣做的,對不對?」大部份的孩子都會答家長「對!」。透過日常生活中逐漸積累教育及引導處理衝突,孩子也會比較容易吸收和培養同理心。

與子女建立互信關係

聆聽子女的心聲建立子女對父母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當子女知道父母會關心他們,聆聽其困擾及幫助他們時,信任會逐步建立,他們亦會較願意談論欺凌的問題。否則,子女可能會不願意向父母講述被別人欺凌的問題,因為他們可能會認為:

  • 「你們的幫助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 「我的問題最終仍會被忽略。」
  • 「我會受到威脅,不被保護。」
  • 「他們會向我報復。」
  • 「我會被視為告密者、泄密者。」
  • 「小事一樁,問題沒有那麼嚴重,此等事情時常發生。」
  • 「被欺凌是我自己的錯,是我自找麻煩。我可以自己處理問題。」 

父母須聆聽孩子的心底話,在談話中求證實况或困擾,並想一想如何協助他們改善及/或尋求幫助:

  • 子女是否需要幫助?
  • 怎樣阻止子女繼續被欺凌?
  • 父母可以採取什麼行動?
  • 誰可協助我阻止問題惡化?
  • 如何尋求幫助?

圖片來源:photoac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