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7個舊觀念令孩子過勞 學者倡反思繁忙兒童的高壓生活

繁忙兒童是香港孩子的另一統稱!返學、功課、默書、測考、運動、補習班、才藝課、志願服務、制服團隊、比賽……你的孩子參加了幾種?雖然其中未必都跟學業成績有直接關係,但爸媽要知道,不是只有讀書才會讓孩子覺得累、壓力山大,緊湊的行程也會。

美國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的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 Gary Simonds曾於《Psychology Today》專欄中指出,上述每一項活動都普遍存在,孩子的負擔太重了。雖然現代升學制度鼓吹多元發展,但卻有人過度追求面面俱到,因為時間表太緊迫,每一項都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矛盾的是,大人這樣拼命要幫助孩子有所成就,然後又想知道孩子為何不快樂、壓力高企。教授因此彙整導致孩子負荷超載、幾近崩潰的7件事,爸媽必定要細閱及深思。

  1. 追求超凡的學業成績

TSA幾學生分成Band 1-3,DSE將成績拆細成1-5**,令即使成績優異的孩子,也要再被分出強弱,於是更多孩子去上難度更高、可以讓奪星的補習班,務求考入大學神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因為努力學習、求知慾與好奇心、認知發展的進步而歡喜,只關心最後的表現如何。甚至,覺得滿分、滿級分這種完美的成績都還不夠!

  1. 迷信名牌學校

爸媽若對孩子灌輸「考入頂流大學才有前途」,讓他們把進入不那麼菁英的學校視為表現不佳、考不好。但是所謂排名前面的大學真的就提供更好的教育嗎?這些學校的老師真的比較好、對學生投入更多嗎?他們的教學大綱、教科書、課程內容真的比較好嗎?史丹福大學早有研究證實,學生學習與成就的關鍵,不是學校的排名,而是學生投入學習和參與各種討論、活動的程度。

孩子過勞累

  1. 把課程當成下個升學階段的過濾器

學校應該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科學懷疑、團隊整合、領導力、創意等重要的人生技能,但實際上,卻淪為升學準備,只教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的學科。事實上,孩子在這些課程、學科的成功,未必能預測他們的職涯表現。為甚麼還有人要灌輸孩子要好好念書,考入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人生就會幸福成功?

  1. 要求課外活動也達專業水平

某些運動或課外活動有助於孩子升學,這原是鼓勵與肯定有不同特長的學生,但現在卻變成很多家長刻意栽培孩子的入學管道,不只勤練,還要選教練、全家長途跋涉去參加精心挑選的比賽,像是職業運動員一樣專業經營運動生涯。在美國,有人甚至因此讓孩子晚一年入學,好讓孩子的體型比同屆同學高壯,取得身形與體力的優勢。

  1. 忘卻團體活動的真正價值

很多學校、代表隊都會「海選」學生,然後再設下一關關的考試、選拔或淘汰賽。表面上這是為了過濾表現不佳的人,找出最優秀的選手,實際上卻是將孩子排名,藉此篩掉大人認為不值得對他們投入時間、經歷、資源的人。而且,這也背離了學校的體育、社團、種種活動可以幫助孩子的整合與合作技能、培養健康習慣、享受樂趣、友誼、有助社交、包容與歸屬感的價值,忽略了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青少年疏離、孤獨、憂鬱、焦慮的時代,以及應該減緩這些問題。

孩子過勞累

  1. 有目的地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社區服務

孩子成為明星學生或選手都還不夠,還得展現無私奉獻的雄心。因為義工服務、無私的熱情有助於升學,於是,孩子當志工成了全民運動,而且有父母幫孩子尋找、強迫他們從事特殊的服務內容,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這些活動,是否理解其意涵與真心貢獻。

  1. 刻意塑造孩子的苦難經歷

在升學面試中,如果自述中有克服逆境的故事,常會令人眼睛一亮。於是,有些家長幫孩子打造了極端苦難的經歷或故事,因為他們相信,說不出翻轉人生的故事,看起來長年被保護,就不能成功中選。所以,家長們就盡量幫孩子找些無論看起來多麼做作或憤世嫉俗的挑戰,好讓他們有可以克服的逆境,說一個悲慘的好故事,別管某些事件會否在學生心裡留下陰影。

總結:

Gary Simonds提醒:孩子猶如踏上漫長又複雜的成年之路的旅人,如果他們的人生就是被這樣精心填滿各種安排,好讓升學時擁有完美的自我介紹和簡歷,他們還怎可能有時間跟心力探索自己的熱情、激發動力、做決策、面對失望與失敗?怎能有時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友誼與人生?怎能不過勞、崩潰?

圖片來源:photoac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