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胎內記憶是孩子幻覺還是有科學根據?2繪本增加親子間的交流

胎內記憶是指人們聲稱能記得在母親子宮內的經歷或感受。這種記憶通常由幼童描述,並且在某些文化和宗教中受到重視。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胎內記憶的存在和可靠性仍然存在爭議。

孩子為何有「胎內記憶」?

1. 記憶形成的生理基礎: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胎兒期確實開始發育,但形成長期記憶的能力通常在出生後才逐漸完善。胎兒的大腦在子宮內主要是發育基本的生理功能,而不是複雜的記憶功能。坦白說,新生兒的海馬體(負責長期記憶的部分)尚未完全發育,這意味著他們在出生前不太可能形成長期記憶。

2. 記憶的重建: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所謂的胎內記憶可能是後來的經歷和信息重建而成的。孩子可能聽到父母或其他人描述他們的胎兒期或出生經歷,並將這些信息內化為自己的「記憶」。或是孩子可能在夢中經歷某些場景,然後將這些夢境誤認為是真實的胎內記憶。

3. 文化和社會影響:在某些宗教或文化背景下,胎內記憶被視為一種靈性或神秘的經歷,這可能影響孩子和家長對這些記憶的重視和解讀。

胎內記憶 胎內記憶

胎內記憶研究

1. 日本的池川明博士:日本婦產科醫生池川明博士(Dr. Akira Ikegawa)進行了大量關於胎內記憶的研究,並收集了許多幼童描述的胎內記憶案例,例如記錄了一些幼童描述他們在子宮內的感受,如聽到母親的聲音或感受到母親的情緒變化等。他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並在日本出版了多本相關書籍。

2. 美國的雷蒙德·穆迪博士:美國精神科醫生雷蒙德·穆迪博士(Dr. Raymond Moody)以研究瀕死經驗(NDE)而聞名,他也探討了胎內記憶的現象,並收集了一些相關案例,其中某些個案描述了他們在胎兒期的經歷,如看到光線或感受到溫暖。

無論胎內記憶是真是假,也是媽媽與子女的一個逗趣話題及重要交流,因為孩子是上天送給媽媽最美好的祝福, 尤其在繁忙的育兒生活中,不妨停一停,好好看著孩子,問一問孩子的最初記憶,令媽媽自己憶起當初懷着BB的感動,就可以不忘初心,又再好好愛錫孩子。

延伸閱讀

  1. 《胎內記憶圖鑑》

胎內記憶

  • 作者:池川明博士
  • 繪者: 信實
  • 譯者: 何姵儀
  • 出版社:采實文化
  • 內容簡介:
    孩子是上天送給媽媽最美好的祝福,作者透過擁有胎內記憶的孩子,描繪寶寶出生前的逗趣生活,以及會選擇媽媽的愛意與溫暖初衷。展現生命從懷孕初期開始的悸動,母親與胎兒之間各種交流,點點滴滴累積的愛與羈絆。詳情:按此

2. 《胎內記憶:為什麼我要當媽媽的小孩呢?》

胎內記憶

  • 作者:左野加奈代
  • 繪者: 左野加奈代
  • 譯者: Choyce
  • 出版社:小魯文化
  • 內容簡介:描述每個新生兒都是天神給予父母最特別的禮物,以溫暖色系生動有趣的描繪寶寶來到這世界前的點點滴滴,適合殷殷期盼新生命到來的孕期父母共同賞讀。詳情:按此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