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透過體驗式學習 從「做」中「學」學習記憶保留率竟可達75%!?

體驗式學習|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寫了這樣一句格言:「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而「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是美國著名教育家John Dewey提出的一個教育理念,他主張學校應讓學生從小得到學習的經驗,在學習情境中「有事可做」 和「有事可學」的「從做中學」的過程中, 提升學習興趣,培養主動思考和領悟事物的性質及關係,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

美國學者Edgar Dale早在1946年提出,告訴我們一名學習者透過不同的學習模式在兩週後還能記住多少的內容?這個金字塔模型把不同學習模式的成效「數字形象化」,並由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再次驗證的研究結果。在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中提到,做中學(practice by doing)記憶保留率可達75%;教別人(teach others)甚至可以達到90%的記憶保留率。

體驗式學習

記憶是一項重要的認知能力,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依賴記憶來累積經驗,學習新的人、事、物。例如,剛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藉由嗅覺記憶,可以區辨媽媽和其他女性身上的味道;8、9個月的嬰兒因為開始有臉孔記憶,從而對陌生人的親近感到恐懼。而1歲之後的語言學習、自我概念、生活自理和人際互動,也都和嬰幼兒的記憶能力有密切的關係。

依賴記憶來累積體驗

而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觀察到1歲多的學步兒已經會學大人抽衛生紙,煞有其事的擦桌子;3歲多的小男孩用積木假裝是刮鬍刀,像爸爸一樣的刮鬍子。這些模仿行為,是一種將看到的行為保留在大腦裡,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重新表現出來的模仿能力,這表示嬰幼兒開始發展且運用他們的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透過觀察和推理學會新的技能。

探究式學習

當一歲兩個月大的孩子,拿著小積木丟了又撿,撿了又丟,或要求爸媽撿回,一再重覆還不時還發出自得其樂的笑聲。對於孩子而言,這些舉動難道只是無聊或整蠱爸媽?當然不是!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大實驗呢?可能是為了:

1. 觀察掉落的積木會不會滾動,或滾多遠
2. 聽聽積木掉落後會發出什麼聲音
3. 嘗試一再丟擲積木,周遭的人會有甚麼反應

看似平凡的舉動,但可能是影響BB成長發展的重要關鍵,並帶來深遠影響,因此,當BB反覆丟擲時,爸媽不要責罵,BB正在建構他的學習歷程呢!

教育局亦提醒,幼兒喜歡探索,是主動的學習者。從出生至 5-6 歲,幼兒的學習和他們成長與發展的規律息息相關,不適切的學習內容或策略,會負面影響學習成效、學習興趣和動力。學校及教師在規劃及設計幼稚園課程時,應要關注幼兒這樣小年紀的時候「學甚麼」與「如何學」。「學甚麼」是學習的內容,而「如何學」則是所採取適切的課程規劃和學習策略。

體驗式學習

幼稚園探索學習的例子

學習範疇 學習目的 學習期望舉隅
體能與健康 運用感知能力探索環境,提高健康和安全的意識,建立自我保護的能力 認識視、聽、嚐、嗅、觸感官機能,加深對身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 留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逐步建立以數學思考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運用觀察、觸摸等方法,探索數量、圖形和空間(如:前、 後、左、右)的特質
大自然與生活
對事物產生好奇心,樂於探索四周的事物和大自然現象 * 對自然現象表現好奇,有探索的意欲
* 主動認識周遭事物,樂意嘗試運用科技產品
* 培養對事物有求知、求真的態度
對事物持客觀而開放的態度,學習觀察、提問和假設等有關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並發展解決疑難的能力 * 能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各感官進行觀察
* 懂得運用觀察、預測和比較的方法,探究和認識周遭事物
* 使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探索結果與發現事物的想法
欣賞、尊重和愛護大自然,實踐環保生活 * 關心和欣賞大自然的美態,並愛護動、植物
* 培養保護環境和珍惜資源的生活態度和習慣
* 欣賞科技改善生活,懂得善用科技
藝術與創意 在藝術活動中敢於探索,培養創意 * 運用不同媒介和方法,探索音色和聲響效果
* 運用不同物料和方法,進行視覺藝術創作和探索

 

圖片來源:photoac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