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退休校長康羅賜珍:管理情緒比讀書高分更重要

孩子的品德教育仍然遵循50年前的方式?還是因應新世代轉變作出調整?退休校長康羅賜珍有著切膚之痛。她曾經在中學教育生涯中,見證極聰明的學生闖不過情關選擇輕生,可是家長卻蒙在鼓裏,不知孩子自殺的因由。心痛過後,她醒悟到中學才展開情緒教育已太遲,一切應從小開始,從幼兒入手。

康羅賜珍(康太)是教育哲學博士,退休前曾任直資中學創校校長。她認同情緒大師Daniel Goleman在《情緒智商》一書中的理論:人生是否健康愉快,學業事業是否成功,不在乎IQ高低,而是取決於EQ情緒智慧。她解釋:「情緒智慧包括一個人是否積極?樂觀?自信?能忍耐?懂得延遲滿足感?例如:孩子選擇先打遊戲機還是先做功課?能否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等,都是小朋友是否擁有一個愉快人生的條件。」

建立快樂的習慣

現實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重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情緒智慧EQ教育的重要性。「人生總有不如意的事,考試不及別人、舞蹈比賽輸了,這些都屬於情緒事件。所謂情緒智慧,就是在情緒事件中,能有智慧地解決。」康太堅信情緒智慧可以學習,因此主編了《情緒智慧小蘑菇》繪本系列,讓幼兒能有系統地學習情緒智慧,並成為習慣。「我覺得快樂可以是習慣,積極可以習慣,忍耐也可以成為習慣。」

她在退休後才致力推動情緒教育,是因為看見今日廿一世紀的孩子,成長在物質豐裕的香港,抗逆能力低,當面對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競爭,容易出現氣餒、焦慮及逃避失敗等情緒問題,此外不少家長要求小朋友「贏在起跑線」,令幼兒飽受壓力,產生焦慮。康太自言小女兒皓珊(上圖左)從小愛繪畫,但自己沒有強求女兒在成績上佔優,反而鼓勵她追夢,進入大學修讀美術。在《情緒智慧小蘑菇》系列中,插畫和角色設計,是女兒皓珊的作品,創作意念源自磨菇往往在朽木上成長,把不好的東西化為自己的養份,再影響周邊環境,希望小朋友也抱著這份精神,處理自己情緒與影響他人。

康羅賜珍退休前曾任保良局顏寶鈴書院創校校長。

讓孩子說出感受

將有趣的繪本成為工具,母女倆花了五年時間,編繪了15冊《情緒智慧小蘑菇》親子繪本及6冊幼兒課本,成為幼稚園教材,因中英文版俱備兼採螺旋式課程,明年亦有多間受家長歡迎的小學,將繪本納入常規課程,令康太如小孩般開心不已。「EQ難以數字去量化,我們教授情緒智慧不設分數,但有成效的評估。」她說有老師反饋,不少小朋友學習情緒智慧後,向同學、老師和家長分享及傾訴自己的情緒,變得愉快開朗,也有素來沉默的小朋友,能習慣說出自己感受,已是成功的開始。

康太一再強調不少孩子及成年人,往往不自覺自己有情緒和壓力,甚至情緒混亂,不懂表達,導致身邊的人無從入手去幫忙。她把抽象的情緒教育,發展成容易瞭解的情緒智慧六部曲:「很多老師說現今小朋友最普遍的情緒就是發脾氣。首部曲,就是教小朋友學會辨識自己的情緒;接下來是學習表達、溝通;最後是面對和處理自己與別人的情緒。」

這年代,做父母親難,做老師也難,做教育也越來越難。康太說,父母也可從繪本中,學習舒緩自己的焦慮。「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我們必須營造經常傾談溝通情意的家庭文化,與不同的人建立良好關係,是舒緩焦慮的最好方法。」

《情緒智慧小蘑菇》親子繪本共有三個系列,介紹幼兒常見的15種正面及負面情緒。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