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很苦惱應否讓就讀小四的兒子參加學校夏令營,因為兒子仍有尿床問題,她擔心兒子會因此被其他同學嘲笑「咁大個仲瀨尿」。另有家長為了減少子女夜尿情況,不惜每晚強行喚醒小朋友上廁所,甚至大聲喝罵。
事實上,這些方法無助解決問題,反而對子女構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破壞親子關係,更讓大人小朋友又會因睡眠不足導致精神渙散,長遠影響身心健康。全科醫生蘇勇柏醫生會講解家長可如何正確改善子女夜遺尿問題。
認識夜遺尿
夜遺尿又俗稱夜間「瀨尿」,在幼兒期十分普遍。五歲以上的兒童日間排尿正常,但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每週多於兩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便是夜遺尿。
夜遺尿成因分兩大類
夜遺尿可分為兩類:原發性(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未能控制夜遺尿)和繼發性(指兒童在連續六個月能有效控制夜間排尿後,再度開始有夜遺尿的現象)。
原發性夜遺尿大多數成因未明,而相關因素亦是孩子無法控制或改變的,包括:
- 生理因素:如膀胱容量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
- 遺傳:家族中(尤其是父母)有遺尿史的孩子,更易受影響;
- 發展因素:排尿功能可能較為遲熟;
至於繼發性夜遺尿成因或與以下情況有關:
- 心理與環境因素:焦慮、壓力或情緒問題;
- 因睡眠環境改變或過度疲勞;
- 其他疾病引致,例如便秘、尿道炎、糖尿病和腎臟功能受損等
夜遺尿特徵
夜遺尿的特徵通常是在夜間睡眠中無法控制排尿,但日間排尿正常。若伴隨白天尿頻或尿急的情況,則需注意是否與膀胱功能相關。尿床的頻率因人而異,從偶爾到每晚不等。
家長可怎樣做?4個行為療法改善夜遺尿
大部分孩童都會自然痊癒,家長無需過慮。視乎病情需要,醫生或會使用藥物治療,但須注意藥物初時見效較快,但停藥後易再復發,且有機會出現副作用,故一般建議家長先採用行為療法,包括:
- 改善孩子生活習慣,如睡前兩小時限水及睡前排清尿液;
- 家長可跟從醫生建議為孩子定出飲水和排尿的時間表,讓子女按著時間表定時飲水和排尿,令膀胱習慣在若干程度漲滿時才排尿;
- 考慮夜間使用尿床感應器,感應器遇上尿濕時會發出聲響,喚醒孩子起床小便,從而訓練孩子的「條件反射」:每當感覺到膀胱漲滿時,便自動起床小便;
- 若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夜遺尿嚴重受損、學業倒退或人際關係惡化,建議家長安排子女進行心理治療。
家長要明白,夜遺尿不是子女懶惰或刻意造成,可先了解子女出現夜遺尿的原因,避免責駡;若孩子沒有遺尿,翌日應讚賞和鼓勵他們,加強他們的自信心。
圖片來源:freepik
作者:蘇勇柏醫生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
更多Dr. So的專業分享文章,請按【蘇勇柏醫生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