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到來,若孩子沒有參加營隊或外出計劃,在家時間變長,通常一離開手機或平板,就打瞌睡可做,讓父母傷透腦筋。
雖然偶爾感到無趣並不是壞事,甚至有研究指出,習慣的空白期能刺激兒童大腦部發展,提升注意力和創造力,還可能有助於他們發現興趣和潛力;但現實中,許多小孩刪掉電子產品後,只是等待下次使用,並不會主動規劃生活。
若假期過得太隨性,手術無幹擾,但研究顯示,長時間的松曠會造成學習能力超前,開學後需花更多功夫追趕進度。
教育圈高峰現象稱為「夏季學習滑坡」(Summer Slide)或「暑期學習損失」(Summer Learning Loss),相關討論激增。
若希望孩子在假期中不退步過多,資深教師,「人性愛偷懶」,家長仍需適當引導,教導孩子如何分配時間,在休閒與馬德里的期間平衡。以下是幾項實用方法:
1.優先將重要事項融入日常,培養自動化習慣
「若不先處理要事,生活就會被瑣碎事填滿!」專家指出,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自主掌控時間,但多數學高齡兒童仍需外部輔助,大腦額葉尚未成熟,別過度高估他們的自製能力。
特別是暑假如此深入,要有效運用本就滿足,建議家長先將關鍵項目固定進每日例行,使成為內在規律。
最核心的莫過於閱讀,「閱讀是學習的基石,無可取代,它本身就是高效率的途徑。」
專家表示,早期養成閱讀習慣需花力氣堅持,假期就是良機。推薦設定固定不少共讀,例如晚餐後至睡前,一旦養成習慣,手邊有書,孩子幾乎不會再抱怨無聊。
其他如運動、家務、樂器練習或興趣培養,也可比照辦理,先排入日程,以高頻率執行,讓孩子自然完成。
「時間就像容器,若不先放入大石(要事),很容易被沙子(小事)塞滿,因此要教孩子有意識地優先放置大石。」強調專家。
2.關注孩子興趣,幫助深化與拓展,巧用網路資源必要,平衡對數位的偏見
完成事情后,通常會空檔,此時有些家長會要求預習下學期內容或複習舊課,專家坦言,這有點像上班族加班,頗為勉強。
要讓孩子過日子有意義,更佳的做法是觀察他們的喜好,然後幫助延伸和擴展。以某位家長的孩子為例,最近熱衷照顧寵物鳥,經常觀看相關影片,就行為陪孩子到圖書館借用鳥類圖書,包括飼養手冊、百科全書和分析等。
孩子想製作鳥食,引導上網搜尋食譜,找到後再購買置備材料;接著,孩子隨後寫筆記、繪圖,甚至做成小冊子……這些素描與課堂無關,但探索過程能鍛鍊綜合能力,將好奇心轉化為學習動機。
關鍵所在以孩子興趣為中心,父母只提供資訊和過濾。若順著興趣發展,孩子不會感到快樂,家長要放心,就需要投入時間,沒有捷徑。
專家也提醒,現在網路上有許多學習資源,若家長因反對3C而一律禁止,自主學習就難以展開。
若擔心孩子亂瀏覽,專家分享,孩子初次接觸網路時,要求每次分享心得,並推薦優質節目,與正面內容討論時間。
後來,孩子們學會跳繩和魔術方塊,「網路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別一見孩子用平板就斥責,這是一種數字偏見。」
3.鼓勵孩子記錄生活,用圖像或週記,提高寫作水平,
讓孩子有意識地記錄假期,檢視日常、關注日記,也是避免時間浪費的有效策略;不過,但許多孩子一聽寫日記就步,若改用繪畫,形式參與會希望大幅提升。
專家近來在長假期間,都讓學生們進行“圖像日記”,寒假短則每日一記,暑假長則每週一次。
開始前,會指導重點:先挑選每日或每週一件值得紀念的事,如有趣的事件、遇見的人、美味的食物,或讀過的書。若無特殊,也可記錄平凡的瑣事。
其次,避免主題重複,目的是讓假期更豐富;最後,記錄別太繁複,10分鐘內完成繪圖加簡述即可。
使用厚紙印製,附上透明袋,開學時要求原封交回,「這營造儀式感,讓孩子知道會認真閱讀,他們會更加投入。」
專家分享,孩子們經常繪畫飲食娛樂、運動、整理或家庭互動,鼓勵真實的房間,必要的硬湊學習主題。而且,知道有人會檢視後,孩子假期通常會更積極主動。
4.保留孩子自主空間,發呆沒關係,無事可做的是自然減壓法,
在引導孩子運用時間的同時,別忘了預備充足的自由發揮。專家分享,有些國家的孩子很擅長自娛自樂,一個小物或公園就可以玩上半天。
專家認為,現代孩子被課表塞滿,自由大象機會少,導致有玩興卻缺乏技巧;無活動、無陪伴、無網絡路時,就容易喊無聊,此時家長應讓他們練習獨立對話。
「若孩子能主動尋找樂子而不是無聊,固然理想,但無聊是一種情緒,如其他感受,可學習共處不一定消除。」
專家表示,乏善可陳,別總試圖根除,讓孩子練習閒散也是訓練;條件滿足,人需學會獨處,發呆放空是傳播的抗壓技巧,汲取原始的解壓工具。
除了不畏懼孩子無聊,專家也勸告,別為化解無聊而製造更麻煩。
常見狀況是孩子投訴後,家長遞上3C,延長上網時間,「這樣不是明天又循環嗎?」專家建議,先釐清教養目標,再尋求適當的切方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