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懷孕和生產的劇烈身體變化,媽媽們終於卸下重擔,但照顧新生兒時,可能出現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等疼痛問題。其實,從孕期開始訓練核心肌群,進行伸展和按摩等放鬆活動,就能有效預防這些困擾。讓我們一起了解這4大媽媽症候群。
媽媽在照顧寶寶時,常因彎腰駝背或過度使用手部力量,長期下來可能因姿勢不佳或用力不當而引發疼痛。成為媽媽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預防和緩解?
許多媽媽的疼痛源自姿勢不良或長期用力,在照顧寶寶或哺乳時,需掌握正確技巧,才能避免這些問題。
例如抱寶寶的姿勢,很多媽媽習慣彎腰直接從床上或地上抱起寶寶,正確方式應分步進行:先將寶寶移到較高平台,再抱近身體,用雙手支撐寶寶腋下,借助身體力量而非單靠手部。原則上,雙手要互相配合,盡量用身體支撐寶寶。
哺乳或集乳姿勢也需注意。媽媽集乳時常大量使用手力並反覆擠壓,易導致媽媽手或腕隧道症候群。即使使用電動集乳器,也需手部出力。因此,建議集乳時用對側手:集左側乳房用右手,集右側用左手,讓手臂出力,同側手僅維持位置,分散手部負荷。
寶寶出生後,媽媽的日常生活包括哺乳、換尿布、安撫、洗澡,加上家務如掃地、拖地、洗衣,長期累積身體疲勞,手部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無力。求診時常發現是媽媽手或腕隧道症候群等問題。
臨床常見媽媽照顧寶寶時的症狀依序為腰痠背痛、網球肘、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這些症狀多從孕晚期開始,因水腫、荷爾蒙變化、血糖升高、腹部變大等,增加身體負荷,導致腰痛或肌肉發炎。生產後應逐漸改善,但照顧寶寶需持續使用背部和手部力量,症狀可能延續或加重。
為避免這些問題,建議從孕前或孕中期養成運動習慣,訓練核心肌群,定期伸展放鬆肌肉,並使用正確姿勢,就能遠離以下4種媽媽症候群。
1. 媽媽手
媽媽手是一種肌腱炎,醫學上稱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發炎部位在大拇指側靠近手腕處。這裡有兩條肌腱在滑膜囊內,一條負責伸拇指短肌,另一條為拇指外展長肌。正常時有固定通道,若肌腱發炎、受傷或積水腫脹,通道變窄,互相干擾引起疼痛。
此症好發於孕期及寶寶0~4個月時的媽媽。孕期因水腫和韌帶鬆弛易發炎,生產後水腫緩解應改善,但照顧寶寶需用手腕、手掌和虎口支撐頭頸不穩的寶寶,加上哺乳等,易加劇發炎。寶寶頭部發展成熟後,媽媽出力減少,症狀漸緩。
治療方式 通常多休息、伸展手部、減少出力即可。若持續疼痛,可貼藥膏或藥布。急性疼痛時冰敷或用護具固定手腕休息;慢性疼痛則熱敷。深層治療包括局部注射類固醇(1~2次見效,但易復發)或手術切開支持帶和滑膜囊,配合復健恢復。
預防之道 孕期注意水腫,按摩並多伸展關節。減少重複手部動作,如抓握、擰絞、旋轉,避免持續用力。
2. 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是單一神經病變,為正中神經壓迫。神經支配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中指側。手腕上方橫向韌帶與腕骨形成通道,韌帶壓迫神經,引起手部麻痛、無力。嚴重時神經傳導慢、輕敲有觸電感、全天麻痛,甚至肌肉萎縮。
此症好發於孕晚期至寶寶0~5個月時。寶寶骨骼肌肉未成熟,媽媽抱時需手部出力支撐頭身,導致壓迫。寶寶力量增強後,症狀緩解。
治療方式 多休息、正確用手姿勢、避免長時間動作即可緩解。嚴重時戴護腕休息。深層治療為手術切開橫向韌帶擴大通道,有傳統切開或微創關節鏡手術。
預防之道 保持手腕自然狀態,避免長時間彎曲、伸展或扭轉,減少重複手部動作。
媽媽手 vs. 腕隧道症候群 兩者患部相近但不同:媽媽手為肌腱炎,用手時痛;腕隧道症候群為神經壓迫,麻痛傳到手掌手指。可能同時發生,求診時詳細描述症狀以對症治療。
3. 網球肘
網球肘醫學稱肱骨外上髁炎,為外側伸肌腱群在肱骨外上髁附著點發炎。症狀為手肘外側壓痛,用力時痛,嚴重時無法出力。
此症好發於寶寶7~8個月時。寶寶認人、分離焦慮、討抱,體重增加,媽媽手肘長時間90度出力,導致發炎。
治療方式 輕微時按摩伸展患部,配合熱療、電療、超音波復健。深層治療包括增生療法(注入高張葡萄糖液促進修復)或手術鬆解肌腱附著點,術後復健恢復肌力。
預防之道 用背巾或推車減輕負擔。此期寶寶可坐立,鼓勵自行玩耍、爬行,避免過度依賴抱。
4. 腰痠背痛
孕中晚期因體重增、荷爾蒙變化、充血水腫、骨盆關節肌肉鬆弛,易腰背痛。生產後照顧寶寶,彎腰駝背、換尿布、抱放等加劇症狀。寶寶體重增、學步期更嚴重。通常至寶寶3歲能自理時才改善。
治療方式 輕微時用護腰護肘保護、伸展按摩放鬆。嚴重時熱療、電療、超音波增加循環修復。深層治療為增生療法(注入高張葡萄糖液修復)或局部類固醇注射減炎(不宜頻繁,易導致組織變性)。
預防之道 訓練核心肌群(腹肌、背肌、臀大肌),用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瑜珈等,從初階開始。任何時期皆可訓練,有助生產。注意姿勢:孕期保持脊椎自然、用托腹帶;生產後坐姿哺乳、靠軟墊扶手。寶寶大時用背巾或嬰兒車減負擔。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