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青少年心理健康警訊:每六人有一人受困,家長切勿輕視

不少家長見到子女經常頂嘴、足不出戶,或抗拒上學,常以為這只是青春期的正常行為,待子女長大後自然改善。然而,這些行為可能並非單純的「反叛」,而是子女發出的求救訊號。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六名10至19歲青少年中,便有一人正面臨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切勿將其視為小事,否則可能錯過及早介入的機會。

數據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世界衞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全球10至19歲的青少年中,每六人便有一人正經歷心理健康挑戰。在香港,青少年求診的常見原因包括拒絕上學、人際關係衝突或感情問題。這些表面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未被察覺的內心掙扎。若家長僅視之為「正常現象」,可能延誤適切的支援時機。

青少年情緒波動的三大成因

青春期常被形容為一場「情緒風暴」,其原因可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 生理因素:大腦控制失衡
    青春期荷爾蒙劇烈變化,刺激大腦的「邊緣系統」,使情緒反應強烈。然而,負責理性思考與行為控制的「前額葉」尚未完全發育,導致青少年難以抑制衝動,情緒容易失控,猶如汽車僅有油門而無煞車。
  2. 心理因素:成長中的多重壓力
    青少年面臨同輩關係的變幻莫測、社交媒體的無止境比較、對自我身份的迷惘,以及獨立與依賴之間的矛盾。這些挑戰令他們的情緒如過山車般起伏不定,難以穩定。
  3. 環境因素:無力感與困惑交織
    青少年常有想法卻難以被理解,尋求專業協助又擔憂被標籤為「異常」。這種無力感與困惑加劇了他們的情緒困境,使問題進一步惡化。

「長大便好」的迷思:及早介入至關重要

許多家長認為青春期的問題會隨年齡增長自然消退,但研究顯示,未妥善處理的心理問題可能長期影響子女,於日後的婚姻、職場及人際關係中重複出現。若能在早期提供適切支持,青少年往往能展現出色的心理韌性,學會自我管理,甚至在應對壓力時表現得比成人更出色。

家長可採取的五項行動

家長無需成為心理學專家,亦能有效支持子女的心理健康。以下五項建議可供參考:

  1. 從小培養心理健康意識:如同教導子女保持口腔衞生,心理健康亦需從小培養,教導他們識別及表達情緒,預防問題惡化。
  2. 理解而非責備:青春期的反叛行為多源於荷爾蒙與大腦發育,家長應以理解代替批評,與子女建立信任。
  3. 鞏固親子關係:透過共同活動如運動或閒談,增進與子女的聯繫,奠定影響力的基礎。
  4. 尊重與同理:尊重並不等同認同,而是接受子女的獨立想法,並同理其感受,鼓勵他們表達內心。
  5. 及早尋求專業支援:心理治療並非僅限於藥物,個人或家庭諮詢亦是有效方式。若子女希望獨自與專業人士對話,家長應給予信任。

家長穩健,子女方能自信前行

研究顯示,當青少年感受到與他人相處的舒適、明白他人的期望,並對生活具備一定掌控感時,其性格發展將更為正面,情緒更穩定,行為更具責任感。子女成長過程中,並不需要完美無瑕的家長,只需願意傾聽與陪伴的成年人。當家長成為子女的「安全港」,他們便能放心探索世界,遇到困難時亦願意主動求助。

家長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因為健康的家長是子女的最佳榜樣與力量來源。家長與子女共同努力,定能助力青少年在青春期健康成長,迎接更光明的未來。(參考心理健康研究)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