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Blog Page 69

如何讓孩子由拖延變自律?爸媽7步引導策略及實例

拖延變自律

孩子的拖延行為是許多父母面臨的常見挑戰。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需要耐心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具體步驟,幫助孩子從拖延變得自律:

拖延變自律第1步:設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

  • 制定計劃:與孩子一起制定每天或每週的計劃,明確每個時間段要完成的任務。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有條理地安排時間。
  • 分解任務:將大任務分解成小步驟,讓孩子感覺任務更容易完成,減少拖延的可能性。

實例

父母:「我們一起來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好嗎?每天放學後先做 30 分鐘的作業,然後可以休息一下再繼續。」

拖延變自律第2步:提供適當的獎勵和激勵

  • 設定獎勵:當孩子完成某個任務或達到某個目標時,給予適當的獎勵,如看一集喜歡的動畫片或玩一會兒遊戲。
  • 正向強化:及時表揚和鼓勵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讓他們感受到成就感。

實例

父母:「你今天按時完成了作業,你嘅認真媽媽睇得到!現在可以玩 20 分鐘的遊戲作為獎勵。」

拖延變自律

拖延變自律第3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 減少干擾: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減少電子設備和其他干擾。
  • 固定場所:讓孩子在固定的地方學習,這有助於形成習慣。

實例

父母:「這是你的學習角落,這裡沒有電視和玩具,讓你可以專心做作業。」

拖延變自律第4步:培養時間管理技能

  • 使用計時器:讓孩子使用計時器來管理學習和休息時間,培養時間觀念。
  • 設定期限:為每個任務設定合理的期限,幫助孩子學會按時完成工作。

實例

父母:「我們用計時器來計時,現在開始做作業,30 分鐘後休息 5 分鐘。」

計時器-拖延變自律

拖延變自律第5步:以身作則

  • 示範自律:父母自身要以身作則,展示自律的行為,讓孩子有榜樣可學習。
  • 共同學習:與孩子一起學習或工作,展示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和完成任務。

實例

父母:「媽媽也有工作要做,我們一起來完成各自的任務,好嗎?」

拖延變自律第6步:鼓勵自我反思和改進

  • 反思過程:定期與孩子一起反思完成任務的過程,討論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 制定改進計劃:根據反思的結果,制定改進計劃,幫助孩子不斷進步。

實例

父母:「我們來看看這週的計劃完成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

拖延變自律第7步:提供情感支持

  • 理解和支持:當孩子感到困難或挫折時,給予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減少壓力:避免給孩子過大的壓力,讓他們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實例

父母:「我知道有時候作業很多會讓你感到壓力,我們一起來找找解決的辦法,好嗎?」

拖延變自律

讓孩子從拖延變得自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持續的引導。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提供適當的獎勵和激勵、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時間管理技能、以身作則、鼓勵自我反思和改進以及提供情感支持,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習慣。

圖片來源:photoac

免費博物館|從法定古蹟李鄭屋漢墓學中史 逛古雅漢花園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免費博物館|大家知道深水埗鬧市中隱藏了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嗎?Blogger工程師媽媽學堂早前帶小朋友去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觀賞墓室和陶器來學中史,走進課本中的世界。

免費博物館|法定古蹟李鄭屋漢墓 看東漢時期先民生活面貌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隱藏於深水埗鬧市之中,在1988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政府在1955年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這座東漢古墓及58件陪葬品。其中展品大多是陶器和青銅器,包括炊煮器、飲食器、鏡、碗等,可以側面反映出東漢時期先民的生活面貌。

李鄭屋漢墓|免費博物館工作紙 看展覽找答案

李鄭屋漢墓展覽提供免費工作紙,讓小朋友能夠在館內找答案,加深參觀者對展品的認識。

  • 博物館免費工作紙:按此

李鄭屋漢墓|漢花園古雅風格 仿佛走入古代

參觀完博物館後,大家還可以抽時間逛逛旁邊的漢花園。漢花園仿照了漢代風格建造,設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池塘,景色古雅,可以讓人仿佛走入古代,享受閒情逸致。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 地址: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
  •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 免費參觀

圖文授權:工程師媽媽學堂

7個舊觀念令孩子過勞 學者倡反思繁忙兒童的高壓生活

孩子過勞

繁忙兒童是香港孩子的另一統稱!返學、功課、默書、測考、運動、補習班、才藝課、志願服務、制服團隊、比賽……你的孩子參加了幾種?雖然其中未必都跟學業成績有直接關係,但爸媽要知道,不是只有讀書才會讓孩子覺得累、壓力山大,緊湊的行程也會。

美國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的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 Gary Simonds曾於《Psychology Today》專欄中指出,上述每一項活動都普遍存在,孩子的負擔太重了。雖然現代升學制度鼓吹多元發展,但卻有人過度追求面面俱到,因為時間表太緊迫,每一項都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矛盾的是,大人這樣拼命要幫助孩子有所成就,然後又想知道孩子為何不快樂、壓力高企。教授因此彙整導致孩子負荷超載、幾近崩潰的7件事,爸媽必定要細閱及深思。

  1. 追求超凡的學業成績

TSA將學生分成Band 1-3,DSE將成績拆細成1-5**,令即使成績優異的孩子,也要再被分出強弱,於是更多孩子去上難度更高、可以讓奪星的補習班,務求考入大學神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因為努力學習、求知慾與好奇心、認知發展的進步而歡喜,只關心最後的表現如何。甚至,覺得滿分、滿級分這種完美的成績都還不夠!

  1. 迷信名牌學校

爸媽若對孩子灌輸「考入頂流大學才有前途」,讓他們把進入不那麼菁英的學校視為表現不佳、考不好。但是所謂排名前面的大學真的就提供更好的教育嗎?這些學校的老師真的比較好、對學生投入更多嗎?他們的教學大綱、教科書、課程內容真的比較好嗎?史丹福大學早有研究證實,學生學習與成就的關鍵,不是學校的排名,而是學生投入學習和參與各種討論、活動的程度。

孩子過勞累

  1. 把課程當成下個升學階段的過濾器

學校應該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科學懷疑、團隊整合、領導力、創意等重要的人生技能,但實際上,卻淪為升學準備,只教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的學科。事實上,孩子在這些課程、學科的成功,未必能預測他們的職涯表現。為甚麼還有人要灌輸孩子要好好念書,考入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人生就會幸福成功?

  1. 要求課外活動也達專業水平

某些運動或課外活動有助於孩子升學,這原是鼓勵與肯定有不同特長的學生,但現在卻變成很多家長刻意栽培孩子的入學管道,不只勤練,還要選教練、全家長途跋涉去參加精心挑選的比賽,像是職業運動員一樣專業經營運動生涯。在美國,有人甚至因此讓孩子晚一年入學,好讓孩子的體型比同屆同學高壯,取得身形與體力的優勢。

  1. 忘卻團體活動的真正價值

很多學校、代表隊都會「海選」學生,然後再設下一關關的考試、選拔或淘汰賽。表面上這是為了過濾表現不佳的人,找出最優秀的選手,實際上卻是將孩子排名,藉此篩掉大人認為不值得對他們投入時間、經歷、資源的人。而且,這也背離了學校的體育、社團、種種活動可以幫助孩子的整合與合作技能、培養健康習慣、享受樂趣、友誼、有助社交、包容與歸屬感的價值,忽略了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青少年疏離、孤獨、憂鬱、焦慮的時代,以及應該減緩這些問題。

孩子過勞累

  1. 有目的地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社區服務

孩子成為明星學生或選手都還不夠,還得展現無私奉獻的雄心。因為義工服務、無私的熱情有助於升學,於是,孩子當志工成了全民運動,而且有父母幫孩子尋找、強迫他們從事特殊的服務內容,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這些活動,是否理解其意涵與真心貢獻。

  1. 刻意塑造孩子的苦難經歷

在升學面試中,如果自述中有克服逆境的故事,常會令人眼睛一亮。於是,有些家長幫孩子打造了極端苦難的經歷或故事,因為他們相信,說不出翻轉人生的故事,看起來長年被保護,就不能成功中選。所以,家長們就盡量幫孩子找些無論看起來做作或憤世嫉俗的挑戰,好讓他們有可以克服的逆境,說一個悲慘的「勵志」故事,別管某些事件會否在學生心裡留下陰影。

總結:

Gary Simonds提醒:孩子猶如踏上漫長又複雜的成年之路的旅人,如果他們的人生就是被這樣精心填滿各種安排,好讓升學時擁有完美的自我介紹和簡歷,他們還怎可能有時間跟心力探索自己的熱情、激發動力、做決策、面對失望與失敗?怎能有時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友誼與人生?怎能不過勞、崩潰?

圖片來源:photoac

童年分水嶺:升小學 純真童年的尾聲 小大人的誕生

童年分水嶺

在香港,年滿5歲8個月至7歲的兒童都可以入讀小學一年級(法例亦規定所有足齡6歲或以上的兒童必須上學);這個歲數亦正正是心理發展的分水嶺,孩子由純真的兒童蛻變成小大人,父母亦要隨之以新態度與孩子相處,才可在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上輔助孩子成長。

性格特質趨穩定

聰明的定義是什麼?很多人認為,聰明就是反應快而準、舉一可反三、一個問題能聯想到多個答案。聯想力強與否,端賴腦內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網絡有多強,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名為突觸(synapse),突觸的特性像蜘蛛網一樣,愈綿密便愈四通八達。

然而,過密過綿的蜘蛛網可能會導致訊息混亂,因此腦部內置了自我完善機制,5至6歲正正是腦內快速進行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時間:少用的網絡會被捨棄,腦部便可以集中火力強化常用的網絡以提升整體效率。

過程中,孩子的性格亦逐漸成形:外向或內向、情緒穩定或易波動、勇於探索或傾向保守、平易近人或容易懷疑人、自律審慎或是容易衝動;以上5個層面組合出孩子獨一無二的性格,家長如能理解及接納孩子的性格特質,更易投其所好引導他們成長。

開始分辨幻想與現實

根據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在1950年代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論指出,2至7歲的兒童的認知能力在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即未有抽象的邏輯思考,看不到事情的全面因此未會思考真假,譬如仍然會相信聖誕老人的傳說等。

童年分水嶺

然而,根據弗林效應(Flynn effect),人類的智商會由於攝取充足的營養及接受普及教育而逐年增加;因此,距離皮亞傑提出此理論已過了70年,以及綜合臨床觀察,5至6歲可說是現代兒童位於前運思期的尾段,同時邏輯思考亦逐漸成形。

邏輯思考讓孩子由照單全收的純真孩童蛻變成會反思真假的小大人,有時候會有很天真無邪的一面,轉眼間又會有深思過後意想不到的觀察。幻想世界多姿多彩,但隨著邏輯思考的強化,漸漸明白很多幻想的事情是沒有可能發生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亦愈來愈強。

如果5至6歲的孩子開始質疑傳說的真偽,例如牙仙子真的會來把乳齒拿走嗎?有沒有人真的見過牙仙子?他們是怎樣維生?父母應該順應孩子認知能力的自然發展,將真相一一告知,除了可增強孩子建立邏輯思考的進度,亦可促進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孩子的情感需要

5至6歲的孩子喜歡每事問,他們好像明白很多事情,不再是幼稚園學生,但有時會予人一個小大人的錯覺,被賦與過多要求。但其實5至6歲的兒童依然是小孩子,有很多內在的情感需要。他們可能說個不停,但不代表他們真的能夠把內在世界的情緒與心思表達出來,所以對5歲以下的孩子適用的安撫方法,仍可以繼續沿用至小學初期:

  • 孩子鬧情緒時先肯定感受:「佢搶咗你嘅玩具,你好唔開心。」、「病咗無得食雪糕真係好失望呀。」切勿叫孩子「收聲」,因為只有哭喊發洩後才可以有一個冷靜的大腦去聽道理。
  • 孩子鬧情緒時不要問太多問題,因為情緒激動時語言能力未必能完全發揮,因此先安撫後引導才是上策
  • 稱讚孩子在過程中作出的努力,而不是空泛的讚「你好叻」。5至6歲的孩子的心理發展已去到建立自發學習與自律的階段,如有良好的自信為基礎,將會發展更順暢。父母從小開始關注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簡單一句「見到你好努力喎」,亦已足夠令孩子肯定自己在過程中的付出,相比起空泛的「你好叻」更能引導孩子持續的建立自己的能力。

童年分水嶺

5至6歲的孩子處於童年分水嶺,仍然需要父母很多的陪伴,如父母能抓住孩子純真童年的尾巴,為大家儲蓄更多美好回憶,將會為孩子面對青春期的顛簸建立穩健的基石。

————————-

作者簡介: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為半職醫管局半職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有十年臨床經驗,亦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於為育兒及家庭問題所困擾的人有多一份理解及同理心,結合家庭治療的訓練,幫助她在工作中更快捷地處理問題,同時經營Facebook專頁「心理學媽」,推廣以實証方法有效育兒。(Facebook page:心理學媽

慈慧幼苗親子學堂合作伙伴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提供

閱讀可以提升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習慣+選擇讀物 有效活化大腦創作

閱讀

我們都知道閱讀可以提升寫作能力,由古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到現代文獻,都鼓勵我們多閱讀。然而學海無涯,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閱讀有益處的內容,以及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有效地提升寫作能力。

以閱讀活化大腦創作力

作家蘇珊.雷諾茲(Susan Reynolds)曾寫下《活化你的寫作腦》(Fire Up Your Writing Brain),以各種研究報告論證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她發現,學生在學期間閱讀的讀物,會直接影響其寫作能力。學術期刊、文學小說,或具語言複雜性的非文學類書籍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而閱讀類型小說和網路內容的學生寫作能力往往會較低。

閱讀
圖片來源:博客來

細讀文字更可活化大腦

蘇珊指出,「細讀」(deep reading)比「淺讀」(light reading)更能活化大腦。當大家在細讀一些細節豐富、善用暗示和比喻的語言時,啟動的腦袋部位和大家真實體驗書中所述情節時是一樣的,所以細讀可以訓練腦袋靈活。此外,大家在細讀時,更而要思考和分析箇中的意思,同時更培養同理心。而懂得賞析好作品亦是創作的重要能力之一。

反之,「淺讀」就如閱讀網路文章、頭條新聞或娛樂新聞一樣,大家只會看到誇張的標題和條列式內容,所以速快掠過看完便會忘記內容。作為神經科學科普作家的蘇珊解釋,閱讀和寫作都會用到人腦的「布若卡氏區」(Broca’s area)、「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以及「角回」(Angular gyrus),分別用作體會節奏和語法、影響我們對文字與意義的感知力,以及掌控語言。如果能訓練到這些區,對於閱讀和寫作的幫助都是相輔相成。

閱讀

詩歌+文學小說 強化情感認知 有助創作

蘇珊建議想訓練大腦和創作能力的人,可以多閱讀詩歌和文學小說。她引用了一篇《意識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的文章,表示人們在閱讀更多感性的文字時,便會刺激到腦中多處與音樂相關的區域。詩歌與散文相較而言,閱讀詩歌會激化腦中與內省能力相關的部位,即「後扣帶皮層」(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中顳葉」(medial temporal lobes)。

當大家可以閱讀自己喜愛的詩歌時,腦中掌管記憶的區域比控制閱讀的區域,更容易受到刺激,所以閱讀詩歌能夠幫助大家喚醒強烈情感,從而成為創作的最好養分。同時,當大家閱讀文學小說時,可以鍛煉到理解他人情緒、想法和生存狀態的能力,而有別於一般的非小說讀物或娛樂小說。

最後,蘇珊強調「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幾乎總是無意義的」,因為她認為人的大腦在那一刻幾乎會立刻進入關閉狀態,所以勸籲大家多花時間細讀文學小說和詩歌,或是用字複雜的科學或藝術文章,從而多動動腦袋。

延伸閱讀

親子伴讀提升閱讀樂趣 掌握技巧助建親密關係

幼稚園校長分享親子閱讀心得與樂趣

釣魚場5大精選 魚排任釣享受燒烤樂 訓練耐性+學習生態保育

釣魚場

釣魚場|釣魚既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耐性,過程中更可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釣到魚時亦為孩子帶來成功感,所以釣魚絕對是個不錯的親子活動。MameShare今次整合了5大本地釣魚場,部分釣魚場更加設燒烤、水上活動、卡拉OK等豐富娛樂設施!

釣魚場5大精選

釣魚場1|大埔-水中天休閒釣魚會:魚排任釣

水中天休閒釣魚會位於大埔三門仔,魚排環境舒適,釣魚人士可隨便選個位置垂釣,進場後即可在魚排任釣。魚場景色亦相當迷人,在釣魚之外,還可跟小朋友欣賞日落美景。

  • 地址:大埔三門仔鹽田仔東面魚排聯益公眾碼頭
  • 收費:入場$150/每位、小童(身高1米以下)$100/每位;取魚每斤$70-90;魚餌(急凍魚仔/蝦仔)$20每份
  • 電話:6603 2486 / 6064 9890
  • 詳情:按此

釣魚場2|大埔-美督明珠:推廣大自然生態保育

位於大尾督的美督明珠,佔地接近40萬呎,推廣大自然生態保育,場內魚池中有不少大魚,而且一般而言快有大魚上釣,讓孩子盡興又滿足。美督明珠亦設湖畔美景,環境舒適優雅,猶如置身於世外桃源一樣,周末假日帶同子女前去放鬆兼放電,更可以盡情打卡!

  • 地址:大埔大美督路9號
  •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6時
  • 收費:私人聚會$300起
  • 電話:9580 7757
  • 詳情:按此

釣魚場3|西貢-榕樹澳魚排:燒烤+水上活動+唱卡拉OK

位於西貢的榕樹澳魚排,場內有超過100戶魚排,除了釣魚外,部分魚排亦有提供多項消閒活動,例如燒烤、水上活動、唱卡拉OK等等,一系列豐富活動,讓一家大小盡情享受假期。

  • 地址:西貢榕樹澳
    • Private Corner:5968 6868
    • 魚樂會水上消閒活動中心:9151 2907
    • WakeBen水上休閒中心:9227 6745/ 9226 1446
    • 藍天碧海魚排:9162 9278
    • 何二魚排:2791 0276
    • 石叔魚排:2719 1971/ 9103 7761/ 6128 1309
    • 光仔魚排:9016-0244
    • 釣魚樂魚排:9333-4829/9534-7491

釣魚場4|元朗老友記海魚養殖場:設燒烤爐租借

位於流浮山的老友記海魚養殖場,釣魚場參加了漁護處的「優質養殖場計劃」,確保場內水質優良,讓大人小朋友放心垂釣,加上釣魚場與紅樹林海岸相連,視野廣闊、環境清幽,在釣魚的同時也能欣賞美景,場內亦設燒烤爐租借,與孩子共渡溫馨悠閑的假日。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enry Choi(@henrymhchoi)分享的貼文

  • 地址:元朗流浮山上白泥村193號
  • 開放時間:上午8時至晚上9時
  • 收費:日釣$120/人(不送魚獲);每兜蝦$10;租竿$20;燒烤細爐$100/大爐 $150、炭$35/包;魚獲每斤$64-40
  • 電話:2472 2987
  • 詳情:按此

釣魚場5|元朗-波叔鴨仔坑釣魚場:鹹水魚場 設燒烤場

波叔鴨仔坑釣魚場位於元朗下白泥,是個鹹水魚場,現場有專人教授釣魚方法。釣魚場除了提供日釣和夜釣外,還設有燒烤場,大家可以同時享受釣魚樂和燒烤樂。

  • 地址:元朗流浮山下白泥村鴨仔坑
  • 電話:2472 6134
  • 開放時間: 08:00-21:00
  • 收費:入場費$100/位(7歲以下免費入場);租魚杆$20
  • 詳情:按此

原生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對孩子的心理、情感、社會和學業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幾個主要方面的影響:

家庭環境影響1. 心理健康

  • 安全感:穩定和有愛的家庭環境能夠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他們在面對外界挑戰時更加自信和堅強。
  • 自尊和自信: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有助於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家庭環境影響2. 情感發展

  • 情感表達:在一個開放和支持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學會如何處理和管理情緒。
  • 同理心: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關愛和理解,能夠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學會關心和尊重他人。

家庭環境影響

家庭環境影響3. 社會技能

  • 溝通能力:良好的家庭溝通習慣能夠幫助孩子發展有效的溝通技能,這對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的人際交往非常重要。
  • 合作和分享:在家庭中學會合作和分享,能夠讓孩子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家庭環境影響4. 學業表現

  • 學習態度: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有很大影響。父母的重視和支持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 學習資源:家庭提供的學習資源,如書籍、電腦和安靜的學習空間,對孩子的學業表現也有直接影響。

家庭環境影響

家庭環境影響5. 行為規範

  • 行為榜樣:父母的行為和價值觀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往往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 紀律和規範:家庭中的紀律和規範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

家庭環境影響6. 生活技能

  • 獨立性:在家庭中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做家務、理財和時間管理,能夠讓孩子更早地培養獨立性和自理能力。
  • 問題解決:家庭環境中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支持,能夠幫助孩子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家庭環境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涵蓋心理健康、情感發展、社會技能、學業表現、行為規範和生活技能等多個方面。穩定、有愛和支持的家庭環境,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相反,不穩定或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photoac

香港屬全球學童近視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兒童護眼5大關鍵

兒童視力

現今大多孩子自小便已機不離手,透過智能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玩遊戲或觀看卡通片等,家長自然擔心子女的眼睛發展受影響。的確,本港屬全球學童近視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而根據教育局數據,本港的近視率是美國的3倍;中東的10倍以上。既然眼睛是靈魂之窗,自然要好好保護才行。想知道兒童護眼關鍵?爸媽們快快學會以下5大招式,協助子女養成良好的護眼習慣吧。

兒童護眼第1招:緊記「20」口訣

根據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資料表示,兒童在正常情況下,眼皮眨動約每分鐘為15至20次,惟當近距離用眼過多,或者使用電腦屏幕時間過長等,即精神高度集中的情況之下,眨眼次數或相應減少,於是就可能出現眼睛疲勞的症狀,例如視野模糊、眼睛乾澀等

美國加州視光師Jeffrey Anshel設計了一個口訣,希望有助紓緩問題。據《Optometry Times》報導,Jeffrey Anshel的「20-20-20」護眼建議,內容是大、小朋友每使用20分鐘電腦,便應該小休20秒,並建議視線宜離開螢幕20秒,同時注視20呎外遠處的景物,從而放鬆眼內肌肉,回復眼睛自然濕潤,有效預防眼睛疲勞。這方法亦得到美國視光學協會、美國眼科學院的支持

註:
①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 2011年12月第53期
②Optometry Times, “Deconstructing the 20-20-20 Rule for digital eye strain: Page 2 of 2” 

兒童視力

兒童護眼第2招:吃出好視力

兒童的視覺發展到大約8歲時,便會完成發育。均衡飲食,是有助兒童眼睛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之一,包括進食適量含維他命A的食物,有效幫助視力發展,食材包括奶類、魚肝油、肝臟、蕃茄、紅蘿蔔、木瓜、西瓜、深綠和深黃色的蔬菜等。

兒童護眼第3招:了解睡眠時間和近視風險

為了保護好眼睛,小朋友應該有充足的睡眠,讓眼睛得到適當休息。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議,6至13歲學齡兒童每晚睡眠約9至11小時。假如孩子睡不夠,又可能會有甚麼影響呢?據台灣中央社報道,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前年公布的「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發現,與相睡眠時間達9小時的學童相比,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者患近視風險或增加逾9倍 

註:
⑤中央社《孩子睡眠不足9小時 近視風險增9倍》

兒童護眼第4招:每日2小時戶外活動

越來越多幼兒長期與機為伍,觀看智能手機和電子裝備等。然而,來自台灣學者共同合作調查,並曾在著名的美國眼科醫學國際期刊《眼科》(Ophthalmology)發表一項研究,發現「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造成學童近視度數急升的高風險原因之一 

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吳佩昌醫師建議,增加白天戶外活動時間,是近視的預防方法之一。有關方面建議,學童每天時間約2小時,「下課休息時盡量到戶外,不要都留在教室內」,例如走路上下學,或者增加下課後到公園、球場等地方進行戶外活動。此外,本港衛生署亦提議小朋友宜多進行游水和打波等戶外活動,使眼睛有機會休息和鬆弛 

註:
⑥自由時報《崩潰!學童視力快速惡化 高風險地點竟是這裡….》
⑦《學童視力保健:近視病與近視防治》

兒童視力

兒童護眼第5招:培養好習慣

想令孩子的眼睛變得更健康,父母宜控制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初公布建議,指在2到4歲的幼童每天不應該使用電子屏幕超過一個小時。此外,兒童不宜經常揉眼睛,皆因胡亂捽眼有可能引致眼角膜變形,由正常的半圓形變成錐形,可能令角膜弧度或增加散光度數,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圖片來源:photoac

家庭溝通對孩子社會技能發展的重要性

社會技能

家庭溝通是孩子社會技能發展的基石,因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單位,也是他們學習和練習溝通技巧的主要場所。以下是家庭溝通對孩子社會技能發展的重要性:

孩子社會技能發展1. 建立溝通基礎

  • 語言發展:通過日常的家庭對話,孩子學會了基本的語言技能,包括詞彙、語法、語氣和用語,這些都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 表達能力: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教會孩子如何清晰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對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的交流非常重要。

孩子社會技能發展2. 培養同理心

  • 理解他人:家庭溝通中,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互動能夠幫助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 情感交流: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孩子學會了如何表達關心和愛,這是同理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技能

孩子社會技能發展3. 解決衝突

  • 衝突管理:家庭中難免會有衝突和爭執,這些情況為孩子提供了學習解決衝突和協商的機會,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互動中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
  • 妥協和合作:在家庭中,孩子學會了如何妥協和合作,這些技能對於他們在團隊中工作和與他人合作非常重要。

孩子社會技能發展4. 增強自信心

  • 積極反饋:家庭成員的鼓勵和支持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們在社會互動中更加自信和積極。
  • 安全感:穩定和有愛的家庭環境給予孩子安全感,使他們敢於嘗試新的社會互動,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社會技能

孩子社會技能發展5. 模範行為

  • 行為榜樣: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和溝通方式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學會了如何在不同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溝通。
  • 價值觀和規範:家庭溝通中傳遞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和行為模式。

孩子社會技能發展6. 提供支持系統

  • 情感支持: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支持,讓孩子在面對社會挑戰時感受到背後有堅強的後盾,增加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 問題解決支持:當孩子在社會互動中遇到困難時,家庭成員的建議和指導能夠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他們的社會技能。

家庭溝通對孩子的社會技能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孩子學會了基本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培養了同理心和解決衝突的技巧,增強了自信心,並形成了正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此外,家庭提供的情感和問題解決支持,為孩子在社會中更好地適應和成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父母應該重視並積極參與與孩子的溝通,創造一個開放和支持的家庭環境,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圖片來源:photoac

陪孩子探索世界:鼓勵嘗試新事物 培養成長心態

成長心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探索未知。然而,面對新事物,有些孩子表現得躍躍欲試,有些孩子卻顯得畏縮不前。如何鼓勵孩子勇敢嘗試,並從中獲得成長?培養「成長心態」是關鍵!

為什麼要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

  • 開啟無限可能: 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探索,讓孩子在過程中發掘興趣,找到熱情所在。
  •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新挑戰,孩子需要運用思考和創造力尋找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應變能力。
  • 建立自信心: 成功嘗試新事物,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
  • 拓展舒適圈: 鼓勵嘗試新事物,能幫助孩子跳脫舒適圈,用更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

成長心態

如何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

  • 從孩子的興趣出發: 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新事物,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 設定小目標,循序漸進: 將大目標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讓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
  • 陪伴與鼓勵: 陪伴孩子一起嘗試,給予鼓勵和支持,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
  • 接納失敗: 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中學習比成功更重要。

成長心態

培養成長心態的好處

「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 是指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學習和努力不斷提升的。

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會將挑戰視為機會,他們更願意嘗試新事物,不怕犯錯,並從中學習成長。

  • 提升學習動力: 成長心態讓孩子相信,只要努力就能進步,這能激勵他們不斷學習,追求卓越。
  • 增強抗挫力: 面對挫折,擁有成長心態的孩子不會輕易放棄,而是會積極尋找解決方案,越挫越勇。
  • 建立自信: 成長心態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這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勇於面對挑戰。

成長心態

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

  • 讚美努力,而非天賦: 不要只稱讚孩子的聰明才智,更要讚美他們的努力和堅持。
  •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讓孩子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它是學習過程中寶貴的一課。
  • 鼓勵孩子設定目標: 幫助孩子設定 challenging but achievable 的目標,並鼓勵他們為之努力。
  • 以身作則: 父母也要保持成長心態,不斷學習,為孩子樹立榜樣。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等待發芽的種子,需要我們用心呵護,給予他們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培養積極向上的成長心態。 相信在我們的陪伴和鼓勵下,孩子們一定能勇敢追夢,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圖片來源: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