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Blog Page 270

【育兒辰話】兩代育兒觀念衝突多 遵守3大原則寵孫長老成支援

最近有家長和我吐槽,她看見他孩子長期要爺爺騎膊馬,她覺得不妥,就跟孩子說,豈料爺爺卻說:「爺爺喜歡,不要多管閑事!」 讓她感到委屈。

另外又有家長和我說,有一天嫲嫲感到不舒服,心情不好,不食不喝,兒女勸說無效,後來孫女就和嫲嫲說:「你再不吃飯,我就不跟你玩。」嫲嫲一聽,趕緊起來吃飯,還嫌菜上得太慢,讓他們哭笑不得。

做家長的一定有所體會,以前嚴肅兇猛的父母面對孫子孫兒卻變得綿羊般溫柔,千依百順,寵愛有加。 本是非常幸福的情節,但卻有很多因隔代教養而產生的問題,今天透過文章想和大家探討隔代教養的議題。

現今雙職家長越來越多,工作又繁忙,生活中孩子大部分時間不是和保姆在一起,就是和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在一起,隔代教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但由於每一種教育模式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要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發揮它的優勢,同時,努力克服它的負面影響,讓這種教育模式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研究顯示,人到了約60歲的階段,我們開始會為經歷過的人生作出回顧, 當回顧一生, 大部份事情都是滿意的, 他們就會成為我們期待的智慧老人, 但反之如果他們對一生感受到的是悔恨和失望,照顧孫兒就是他們再次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所以他們會願意花更多時間照顧孫兒,更能夠充分滿足他們生理上或安全上的需要,給予他們更多情感關懷,我深信這也是很多父母特別放心的因素,同時也能減輕父母的教養壓力,更好的投入工作。

但往往因為老人會把照顧孫兒變成自我實現和彌補的方法, 故此在照顧孫兒的過程中有機會會產生過度溺愛,過多包辦,又缺乏原則的教養模式,從而容易導致孫兒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缺乏責任感和堅毅力。 另外更有研究證明,祖父母輩教養的孩子,學業成就、人際交往能力普遍低於父母教養的孩子。在情緒情感上,更多體驗到的是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 故此,在隔代教養的過程中,最容易讓父母和祖父母因教養理念方式不同,造成分歧,引發更多家庭矛盾。

如果你正在或打算邀請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照顧孩子,鼓勵你好好遵守很重要的三個原則:

1)和祖父母輩達成統一戰線,教育觀和目標一致,方可提升。
隔代教養的大部分衝突是養育觀念的衝突, 但作為父母,請謹記祖父母輩和大家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共同希望孩子身心快樂成長,現在只是方法上可以提升, 所以父母與祖父母輩溝通時要多點耐心,先認同和感恩祖父母輩的出發點, 再以尊重對方的口吻探討可行方案, 再告知可行方案對祖父母的好處(尤其是讓祖父母了解新方法可以讓孫兒更愛他們和建立更好的品格),讓老人感受到子女對他們的肯定和尊重,這樣老人心理上的壓力也會減輕很多,生活中小事的摩擦幾率就會少很多;

2)家長要真正回歸到家庭教育之中,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我們必須認清楚父母才是真正的教育責任人。我們一定要清楚,老人帶孩子是幫忙,我們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人,老人只是彌補,我們要付出時間精力來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孩子最需要的也是父母的陪伴和愛。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品格教育是家庭教育所衍生出來的,所以孩子出問題的時候,不要責怪老人,出問題的時候要一塊解決,在解決過程中,父母是主導,而且要承擔責任。

3) 一起學習了解孩子所需,而不是再用「我認為、我覺得」的方式照顧孩子 。
孩子的成長學習是主動式的,他會透過觀察和體驗而產生對世界的認知,所以在家庭裏的一舉一動就是孩子所學的模板,作為家長和祖父母要充分認識和尊重孩子擁有的生存、發展、參與、自主權利, 我們不但要照顧孩子的生理需要,更要關注孩子的心靈和人格發展、習慣養成的需要,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明白物質條件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 因此祖父母更不需要以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以彌補自己心理上的虧欠。

最後, 我們要明白一個人成長最關鍵的幼兒階段,對人一生的影響是深厚而長遠, 因此人的一生足以被童年牽着走。 故此辰民爸爸誠意建議各位家長,就算邀請祖父母輩照顧孩子,我們也要清晰明白自身的角色和責任,在緊迫的時間中,也要知道我們該做什麼,該說什麼, 一方面讓祖父母輩感受到我們的感激之情,同時也能讓孩子深深感受愛與關懷。

——————————————

作者:梁辰民(辰民爸爸),正向家長學院總監及香港兒童基金會名譽顧問,擁有豐富家庭教育資歷: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碩士、美國PDA正面管教協會家長及學校雙證講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兒童及心理發展講師等。致力推動正向育兒態度,曾任ViuTV、中央電視台節目嘉賓,多年間為250+所學校成立家長學堂並開辦家長講座和工作坊,累積超過1000個輔導個案。

辰民爸爸主頁:【Facebook】【YouTube

更多辰民爸爸分享正能量育兒技巧,請按【育兒辰話

想看各界專家分享育兒貼士,請按【親子教養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3招預防方法!專家教分辨內向還是社交障礙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3招預防方法-專家教分辨內向還是社交障礙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預防 —— 家長經常擔心孩子不善社交是性格內向,還是有社交障礙?孩子抗拒與人互動,不敢出席社交場合,在特定情境下無法開口,有機會是患上選擇性緘默症!香港註冊言語治療師鄭穎賢(Wincy)教家長分辨性格內向及社交障礙的分別,為大家解構選擇性緘默症的成因和3招預防方法。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預防
圖片來源:Freepik@karlyukav

性格內向抑或社交障礙?

社交焦慮和性格內向的孩子面對新的事物都會容易緊張,但程度上有差別,家長可以留意孩子屬於哪一類型。

性格內向:

  • 較享受獨處、安靜的時間,可能不擅長社交,但不抗拒與人相處。
  • 見面一兩次或熱身後,害羞及緊張的感覺會逐漸減少,會與他人互動、玩耍和傾談。

社交障礙:

  • 因過分擔心而抗拒社交
  • 不安時會出現誇張的行為和反應,例如與老師認識了整個學期,但仍然會害怕與老師對話,甚至出現誇張的反應,如心跳加速、手震、手心冒汗、不停搓手,甚至肚痛,以上都是過分緊張而引致的生理反應。
  • 因社交活動感到緊張,擔心與人展開話題,害怕未知的反應,過分思量未發生的事情,感到無法承載的焦慮。

DSM-V美國精神健康手冊列出5項社交障礙診斷定義:

  1. 對社交或公開場合產生持續的恐懼
  2. 擔心因表現不好而被羞辱
  3. 對需要出席社交場合表現強烈焦慮及恐懼情緒
  4. 理解自己的恐懼不合理並超出現實,例如認為會因說話而被解僱或責罵
  5. 逃避社交場合,並因此影響性格及思考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預防
圖片來源:Freepik@master1305

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社交焦慮症,是兒童罕見心理失調問題。患者能夠正常說話,但在特定情況下卻說不出口。短期內會影響孩子的社交、面試以及學習動機,長遠可能會引致其他情緒病、社交問題。

2至6歲的小孩較容易患上選擇性緘默症,這段期間孩子會經歷升幼稚園或小學,容易因環境轉換而感到不安,也會因上學後要與家長分離而焦慮,增加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機會。選擇性緘默症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因素。

先天因素:

  • 家族有遺傳性焦慮症或情緒問題
  • 性格容易緊張、固執、完美主義以及情緒較敏感
  • 感統較高(高敏感度)對聲音、光的改變過份敏感,容易因外在改變出現強烈反應

後天因素:

  • 在父母管教下出現焦慮情緒,有機會引致選擇性緘默症
  • 重大環境轉變或令孩子失去安全感,例如親人離世、移民、搬家或轉學校等因素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預防
圖片來源:Pexels@Ketut-Subiyanto

3招預防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1. 家長可以在環境有重大轉變前告知子女,讓他們有心理準備,同時知道父母會陪伴自己而非獨自面對。
  2. 減少不必要的環境轉變,例如轉換照顧者、學校、搬家等,增加小朋友的安全感。
  3. 小朋友年紀較小時可以調整他們的思維模式。除了參加playgroup外,父母可在孩子年幼時多帶他們出席不同聚會,讓小朋友多接觸人,知道社交和對話是普通平常的事。

———————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預防
註冊言語治療師鄭穎賢

鄭穎賢姑娘:註冊言語治療師、特殊幼兒導師、註冊教師、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及催眠治療師。專注從事兒童工作,對幼兒成長及心理發展尤其熟悉。曾走過崎嶇的SEN道路,希望幫助家長及早介入,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健康的身心;豐盛的成長。

Facebook:Ms Wincy

想知更多心理健康資訊,請按【心靈健康

 

【家・校・神隊友】 孩子升班了,作為家長的你升咗未?

周末,一位中一家長找我,說:「學校除咗對學生有情緒支援,家長有冇㗎?」。

今早,另一位中一家長找我說:「李太啊,我囡令我好激心,我尋日嬲到掟爛咗佢個手機呀」。

是孩子青春期的情緒驟變?是升中後變得反叛?抑或,是家長還沒有跟著升班?

孩子升小學,阿媽未畢業

和教書的舊朋友聊起,她總形容有種家長是「孩子畢業了,阿媽未畢業」。

先說說幼稚園跟小學。

幼稚園是功課少、玩樂多。一個月可能有一次生日會、一次特別節慶、一兩次小講座⋯⋯大約是每五天或十天就有一天是玩的。小學,主要是上課,其次還是上課。

幼稚園的功課每天可能多達四五份,但加起來大抵半小時內完成。小學,功課是十份八份,能專注和坐得好的孩子可能用一兩小時做完,好動活潑的孩子可能更長。

家長要學懂接受孩子的局限。孩子未必可以一放學就吃飯、做功課、午睡,因為放學後已很疲倦,只想放空,甚麼都不願做。孩子也未必可以像幼稚園時,放學再去主題公園玩半天,因為要預留時間做功課和溫習。

孩子畢業了,升小了,家長也請好好跟上去。

升中更嚴重

小學和中學的gap更闊更大。

科目由中英數常四科,變成十幾科。

考試測驗在小學,八十、九十分是等閒事,中學可能暴跌到合格邊緣。

小學的上學放學時間很穩定,中學卻是天天都不依時離校、不準時回家。

最重要是,小學時聽教聽話,任由家長搓圓撳扁。中學開始黑面、駁咀、不聽教、反叛⋯⋯夜晚不睡覺,手機不離手,天天不溫書,做功課總要做deadline fighter⋯⋯

我都知,不過⋯⋯

有些家長總會說:「我都知十零歲係咁,我以前都係㗎,不過⋯⋯」。

不過太夜睡會傷身體⋯⋯不過玩手機真的會影響成績⋯⋯不過這樣子會讀不上去⋯⋯不過我不想你走我的舊路⋯⋯「不過」的背後,是一萬個我們不能接受子女行為的理由。

孩子聽完,心裡應該也有一個「不過」。「不過你不是我,你憑甚麼說我不行?」

大人有大人的固執,小孩有小孩的倔強,輕則關上房門來個冷戰,重則大炒一場兩敗俱傷。

放風箏的啟示

都市人不多去郊遊,放風箏的機會也未必多,但放風箏的原理是大家都懂的。首先當然要有一個風力充足的環境。然後我們要拿著風箏適當地助跑,單臂一揮就能讓風箏乘風而起。最後是隨著風勢和方向,調節風箏線,一放、一收、一拉、一鬆,盡是技術和智慧。

做家長,也是一樣。我們為孩子找最心儀的學校,是給孩子一個風力充足的環境。孩子一直長大,升上小學、升到中學,就是我們要把風箏送上天。既然已經在飛了,我們就要拿捏得宜——把線收得太緊,風箏會掉下來,線放得太鬆,又怕不慎令風箏一飛沖天不復回。

尋求外力

父母能與子女平心靜氣溝通,當然是最好。但如果問題持續出現,沒法解決,甚至每談一次就是大炒一場,倒不如試試尋求外力。

孩子如果有兄姊,或是表哥表姐,又或者是教會裡的哥哥姐姐,甚至補習多年的年輕導師,往往都可以跟青春期的孩子談一下。再不成,找學校社工協助也可能。

家長如果願意多看書或聽講座,不但可以自我反省,並從別人的經歷中,啟發自己如何教好子女。

切記:不要困獸鬥!不要無限Loop!出路,永遠比難題多。

祝願大家好好過

子女升班、畢業,踏入新的階段,家長也要亦步亦趨。相伴同行,不需要管束和約制;適量放手,不等於放任和縱容。

九月,是一個學年的新開始,祝願每個家庭、每對父母,每個孩子,都能好好過!

———————

現任兩所中小學家教會主席暨家長校董Kanris Lee
Kanris Lee

作者:Kanris Lee,退休中學教師,現任兩所中小學家長校董、一所小學校友會主席暨校友校董,榮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在中、小、幼都曾任家教會主席多年。現為全職媽媽,致力積極推動家校合作,為一對子女及師生同學們創建更佳學習環境。

更多Kanris的實例故事分享文章,請按【家・校・神隊友

想知更多親子教育資訊?請按【校園教育

孕婦安全健康飲食守則

婦女在懷孕期間,她們的免疫系統比較弱,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例如感染李斯特菌或因攝入過量甲基汞引致疾病,嚴重的更有可能影響胎兒健康成長或神經系統發展,所以孕婦要特別注重飲食健康和衞生。

各位準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的預防感染食源性疾病的方法,以及健康安全飲食小貼士,保障自己及胎兒攝取足夠營養,健健康康。

預防感染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環境中,能在低至攝氏0度的溫度下生存和繁殖,但正常烹調的溫度可以殺死李斯特菌。孕婦如感染李斯特菌,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病徵,嚴重的會傳到胎兒,導致流產、胎兒夭折或早產等問題。孕婦要預防受李斯特菌感染,便要避免進食可能含有李斯特菌的高風險食物,例如煙燻三文魚、凍肉、以未經巴士德消毒的奶類製成的芝士和沙律菜等冷凍即食食物;另外,要盡快吃掉貯存在雪櫃內的即食食物;還有,出外用膳時,宜進食煮熟的熱騰騰食物,不要進食微溫的食物或盡量不要進食自助餐式的食物。

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

進食多種魚類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因為魚類營養豐富,含多種營養素,例如奧米加- 3脂肪酸和優質蛋白質。不過,孕婦應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因為有可能因而攝取過量甲基汞。

甲基汞是魚類所含的一種重金屬,一般常見於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婦女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如攝入大量甲基汞,有機會經由胎盤傳送甲基汞到胎兒,損害胎兒或嬰兒發育中的神經系統,所以孕婦要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例如鯊魚、劍魚、旗魚、金目鯛及金槍魚等。

五大食物安全要點

孕婦要預防自己或胎兒感染食源性疾病,最重要是要妥善處理食物,平日要注意以下五大食物食安全準則。

1.     購買食物要精明

在有信譽保證的店舖購買食物或食材,不要進食過期或超過食用限期的食物。

2. 保持雙手清潔

處理食物前、進食前、處理垃圾、擤鼻子、更換尿片及與寵物玩耍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處理食物之後,要用熱水和清潔劑清洗砧板、刀和其他用具、洗滌盤和工作枱。

3.     生熟食物分開處理

用有蓋的容器放置食物,再放貯存在雪櫃內;避免將生和熟的食物放在一起,即食或熟的食物可以放在上格,生的肉類、家禽及海產應放在下格,以避免生的食物汁液滴在熟的食物上;用不同廚具(砧板和刀)處理生和熟的食物,以免交叉感染。

4.     徹底煮熟食物

徹底煮熟食物;進食前,檢查食物是否徹底煮熟,例如切開烹煮的肉類和內臟時見不到血,肉汁要清澈、不應呈紅色。

5.     注意安全溫度

煮熟食物後,立即進食。如非即時進食,熱食應貯存在攝紙60度或以上,凍食貯存在4度或以下。如要冷卻食物,應盡快將食物的溫度在兩小時內由攝氏60度降至攝氏20度;並在4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把食物的溫度由攝氏20度降至攝氏4度。如食物放在室溫超過4小時應立即棄掉,進食剩餘食物前應徹底將其翻熱。

進食營養豐富食物

婦女在懷孕期間更應該保持飲食均衡,進食含豐富葉酸、鐵、碘和鈣的食物,以保持身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胎兒發育所需。

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的維生素B,有助預防貧血,如孕婦在懷孕初期吸收足夠的葉酸,可以預防胎兒出現脊柱裂。綠色菜葉類的蔬菜,例如菜心、西蘭花、生菜、青豆和乾豆類,以及橙和香蕉等水果,都含有豐富葉酸。

鐵是製造血液中紅血球的一種重要礦物質,如孕婦攝取不足夠鐵質,會引致貧血或影響胎兒的生長和發育。含豐富鐵質的食物包括紅肉(例如瘦的豬肉和牛肉)和肝臟(孕婦每周進食少於100克,以防過量攝取過量維生素A);綠色菜葉類的蔬菜和乾豆類等植物類食物,也含有鐵質。

碘是確保胎兒的腦部正常發育和身體成長的必須的一種礦物質,食物中各類的海藻、鹹水魚、大蝦、淡菜、蛋、奶和奶製品,都含有豐富碘質。

鈣可以促進胎兒的骨骼和牙齒成長,奶、芝士、乳酪、豆腐、小蝦、白飯魚、罐頭吞拿魚、芝麻、堅果及綠色菜葉類的蔬菜,都含有豐富鈣質。

另外,孕婦應避免吸煙、飲酒及進食或飲用含咖啡因成份的食物或飲品,因為這些食物或飲品有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導致嬰兒體重過輕、智力受損等,並增加流產風險,又或削弱身體吸收某些營養素。

以上資料轉載自食物安全中心網頁,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批出的特許複製,版權所有提供。

【消委會牛油報告】 測試28款產品 超過一半檢出有毒物質或基因致癌物

消委會測試28款預先包裝牛油、人造牛油及塗抺醬,結果各有優劣。28款樣本有12款牛油及16款人造牛油及塗抺醬,當中包括8款植物油的脂肪塗抺醬、3款混合脂肪塗抹醬及混合脂肪、2款蒜味人造牛油、2款添加植物固醇或甾烷醇的脂肪塗抹醬,以及1款起酥油。

12款牛油均沒有檢出3-MCPD及其脂肪酸酯,亦沒有檢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然而卻全部驗出有塑化劑,全部樣本檢出的塑化劑含量均沒有超出歐盟標準上限,因此在正常食用分量下應不會構成健康風險。

以上17款有塑化劑 (圖片來源:消委會551期選擇月刊)

16款人造牛油及塗抺醬除了 「大公司」Daisy Butter Blend Spread (Salted)沒有驗出環氧丙醇外,其餘15款樣本(佔含植物油成分的樣本94%,佔整體樣本54%)檢出的環氧丙醇,含量由每公斤60至1,500微克。

以上15款有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圖片來源:消委會551期選擇月刊)

消委會續指,在13款人造牛油及塗抺醬檢出氯丙二醇的樣本中,以每公斤計算,含量最多的是Earth Balance的Original Buttery Spread,達1,200毫克,更超出歐盟標準上限。其次為Constantia的Garlic Margarine,達720毫克;第三為OraSi的Vegetable fat for spread 70% Margarina,達520毫克。不過消委會亦補充,全數樣本的檢出含量,都未有超出歐盟標準上限,按JECFA及EFSA的建議,在正常份量下食用最高含量的一款,應不會構成健康風險。

以上13款人造牛油有基因致癌物氯丙二醇(圖片來源:消委會551期選擇月刊)

是次測試結果亦驗出「雪印」含有苯並[a]芘,含量為每公斤0.8微克。含量雖未有超出相關標準,不過據資料顯示,苯並[a]芘已被世衞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列為「令人類患癌」,屬基因致癌物。

想知更多熱話,請按【城中熱話

 

孩子談性 非禁忌話題 從小教育正確價值觀

上週未,我去了朋友家吃飯,飯後大家一邊聊天一邊看電影。突然間,朋友叫她的孩子閉上眼睛,我就好奇了。原來電影上正播著男女主角親熱畫面,而她的兒子說了一句:「Disgusting」,從朋友尷尬表情中,我明白到,她不想讓三年級的兒子看到。

這一幕,讓我回想起自己年輕時與父母看電影的場景。只要男女KISS鏡頭一出,氣氛就會變得尷尬嚴肅,爸媽不是叫我別看,就是叫我做別的事情,讓我在小時候感覺表達愛意是一件不對的事情。

到了青春期,因為荷爾蒙的改變,其實已經對「性」產生了一點好奇,但父母迴避的態度,讓我總感覺這是一個禁忌。於是,只能自己偷偷透過網頁和從友人口中得知。但問題是,這些信息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是錯誤不得而知,也導致我對於「性」的很多認知都是錯誤的, 這種既好奇又抗拒的感受,大家試過嗎?

根據英國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的研究顯示,父母在兒童幼年期間就開始談論性教育,對於子女的往後建立價值觀有正向的幫助。而反觀我們華人社會,據《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80%的大學生,從未從父母口中得到過有關「性」的解答。

當然,有大部分家長自己也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性教育,所以當孩子提問時,並不知如何正確回答。而研究發現,很多父母總覺得與孩子談論「性」,感到不好意思,所以經常以「你大個自然就懂」來回應。

但根據「愛與性教育平台」在2021年6月至9月期間的研究顯示,有逾五成四( 54.7%)青少年曾經發生性行為,整體有3成半(35%)更在未滿16歲前已發生性行為,亦有兩成二(22.7%)曾與非男女朋友發生性行為。而根據《兒童保護制度建設研究》就曾揭露,受到多種形式性侵犯的未成年人在10%以上,這意味著,每10個未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人受過傷害。並且,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看到觸目驚心的未成年人性侵報道。

所以父母擔心孩子太早接觸性不好,但事實上,壞人不會因為孩子小,就不去傷害他。所以,要想保護好孩子,「性教育」 必須從小灌輸。而好的性教育,不僅僅局限於「性」的自我認識和保護,也會讓孩子在青春期增強自己的認同與接納,塑造健康的人格。

故此建議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可透過繪本與孩子分享愛是什麼,並解釋男女性別的不同和孩子的誕生過程,例如「問兒子,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出生的?」 「我們如何表達愛?」「 為何爸爸媽媽會錫錫對方攬攬對方?」

孩子慢慢長大到了中學階段,可以引導他思考如何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 例如「假如你以後有了另一半,你知道如何保護她或如何讓另一半保護自己?」 這個過程是教導孩子從小學會互相尊重,「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人家,徵求人家的同意。如果有性行為,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

同時,也告誡了孩子保護措施不到位的嚴重後果。像這樣大方的性教育,不僅讓孩子清晰地了解正確的性知識和性觀念,也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身邊人和愛惜自己。

父母必須明白現今網絡世界耳濡目染, 真正能引導孩子的人是我們,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十分重要成長。

教女兒保護自己,至於兒子,父母更需要灌輸他們「尊重女性」及「界限」觀念,在摸別人或被別人摸時,哪些舉動算是可以接受,哪些又是超出界線,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辰民爸爸希望不要再讓我們的孩子靠猜靠估的情況下摸索,造成不必要的後果,真正把「性」變成一個讓孩子清晰明白的議題。

——————————————

作者:梁辰民(辰民爸爸),正向家長學院總監及香港兒童基金會名譽顧問,擁有豐富家庭教育資歷: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碩士、美國PDA正面管教協會家長及學校雙證講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兒童及心理發展講師等。致力推動正向育兒態度,曾任ViuTV、中央電視台節目嘉賓,多年間為250+所學校成立家長學堂並開辦家長講座和工作坊,累積超過1000個輔導個案。

 

辰民爸爸主頁:【Facebook】【YouTube

更多辰民爸爸分享正能量育兒技巧,請按【育兒辰話

想看各界專家分享育兒貼士,請按【親子教養

【關注SEN電影】袁和平 蕭惠雄 合力監製 《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第二集開鏡發布會

導演及監製蕭惠雄(Mark)與眾多大學教授、講師及資訊科技界人士於是自2013年起用簡單的拍攝工具,完成了一套新寫實主義的紀實片《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由2021年始,間斷式放映一年有多,不但引起社會關注SEN(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成長,更多個慈善及非牟利機構支持!

第一集上映期間,世界知名導演兼動作指導袁和平(八爺)觀看時便覺得十分感動,亦從來沒有人拍攝過同類題材,感到該電影意義非常巨大。八爺更向Mark表示:「咁有意義嘅電影,梗係要拍第二集,預埋我啦!」。Mark亦與八爺對於開拍第二集的想法上一拍即合。第二集更與教大、理大、城大、浸大不同學系的教授及學者合作,包括香港多間大學與學術文化界聯手。希望能夠令更多人了解SEN人士並推動社會共融。

早前於九龍灣Maga Box「智遊天地」正式舉行第二集開鏡禮。當日有很多教授及學者到場現身支持!包括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教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劉民龍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總監陳學人先生、關心特殊兒童教育文學的何巧嬋院士等等。當日八爺亦邀請了「紫迎楓粵劇團」台柱 – 任丹楓和紫令秋,兩位並即席示範踢槍等粵劇功架,分享更多不同文化。

關於「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

一套自2013年開始攝錄的異樣紀實片,導演Mark在偶然的機會用手機拍下一段特殊教育學生難忘的片段而開始,並喚醒了導演在年輕時期的電影熱情,拍攝了這多於七年的文化教育紀錄片,巧合地在本地影史留下一奇異美好而又有意義的紀錄!

於2021年3月份上映,在香港持續間斷式放映至今,更於2022年7月書展期間發佈「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360度思前想後的自閉症親歷」新書,在多個角度喚醒社會對特殊需要同學的關注。

——————————

想知更多城中熱話,請按【城中熱話

初生嬰兒視力測試DIY!11個簡單方法可察覺BB視力問題

香港兒童視力篩查及教育中心發現超過16%接受測試的2至6歲學童出現視力問題,但大部份的家長都未能察覺,因而錯失治療良機。如何判斷初生寶寶視力是否正常?以下有11個簡單方法,讓家長於子女不同年紀時多加留意,及早發現BB會否出現視力問題。

初生寶寶視力

家長需要留意的正常視力特徵:

  • 出生一星期後
    寶寶會望向柔和的光線嗎?
    寶寶會望着你的臉嗎?
  • 兩個月大時
    寶寶會望着你並回應你的微笑嗎?
    當你向左右移動時,他的眼睛會跟着你的臉嗎?
    寶寶雙眼能否同時向同一方向移動?
  • 六個月大時
    寶寶會好奇地向四處張望嗎?
    寶寶會試圖伸手去拿細小的物件嗎?
    你有否懷疑寶寶有斜視(俗稱鬥雞眼)?(在這個年齡,就算是輕度或間歇性的斜視,都屬不正常。)
  • 九個月大時
    寶寶會用手指撥弄極細小的物件,例如餅屑,芝麻或米飯嗎?
  • 十二個月大時
    寶寶會指着他想要的東西嗎?
    當站在遠處(例如六米外)的熟人還未開聲說話前,寶寶能夠認出他們嗎?

如果家長對以上的問題沒有肯定的答案,或對寶寶的視力有懷疑,就應該向醫護人員尋求協助。

資料來源:衞生署

更多健康Share

【問問醫生先】每個媽媽都總有痛症纏身 用錯姿勢做家務是源頭!?

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主婦,為了家庭總是不停付出。全科醫生蘇勇柏醫生於今期專欄集中談談全職媽媽的健康隱患,這份工作看似輕鬆自在,實際上包攬家中大小家務,一點也不容易,不時出現各種另類「職業病」呢!

勤做家務招致手腳關節勞損

十個家庭主婦,九個也曾被身體各種關節痛症纏身,常見有膝關節問題如退化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不少主婦因膝關節痛前來求診,經問診下,發現她們均有共通習慣︰經常蹲著抹檯、抹地,甚至因為不想麻煩家人,連搬抬重物也親力親為。直至上落樓梯酸軟無力,膝關節更發出「咯咯聲」,求醫後方知膝關節出現退化的跡象。

另外手指關節問題如「彈弓指」也是較少被提及的主婦「職業病」,此症醫學上稱之為手指屈肌腱腱鞘炎(Stenosing Flexor Tenosynovitis),指屈曲手指的肌腱腱鞘發炎,令手指屈伸不暢順,彎曲和伸直時像被卡住,強行伸展時更可能感到痛楚,甚至發出聲響。若果不處理,有機會引致肌腱萎縮,影響工作能力。醫學界一般認為此症和頻繁或過度地伸屈手指,令肌腱和腱鞘勞損發炎有關。家庭主婦經常要洗洗切切、炒菜做飯、擰毛巾或洗碗等重複使用雙手,若長年累月用力不當,很容易造成勞損。

常拎重物加劇婦科問題

愛下廚的主婦喜歡親自挑選食材,經常一袋二袋也在所不惜,有時又會四處搜羅日常用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不知不覺對身體構成勞損。除了加重她們膝蓋壓力,常提舉重物也會令腹部長期受壓;加上盆底肌肉隨年齡增長加劇鬆弛,令骨盆底器官失去支撐,長年累月下來增加患上骨盆底器官脫垂(俗稱「子宮下垂」)的風險。曾多次分娩、懷孕時胎兒「重磅」、身形肥胖的主婦較容易因骨盆底肌肉鬆弛,肌肉組織無法在受壓時正常鎖閉尿道,而出現尿滲。

 

媽媽健康保養貼士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懂保持健康的小貼士,可參考以下建議︰

  • 避提重物增加腹部受壓,或令肌肉、關節損傷;外出購物時,可考慮帶備手推車輔助。如需搬提重物,切忌直接彎腰提舉,應先蹲下,保持腰背挺直,拿穩重物後再以大腿發力站起。 
  • 勤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減低產後因骨盆底肌肉鬆弛、體重增加而引致尿滲、骨盆底器官脫垂等婦科問題。
  • 建立「三低一高」飲食習慣,即低脂、低糖、低鹽及高纖維,控制體重以減輕骨盆底肌肉壓力,降低患上尿滲、骨盆底器官脫垂的風險,同時預防出現心血管病、脂肪肝等其他都市病。
  • 補充因年齡漸長而流失的營養,多吃蕃茄、三文魚、西蘭花等抗氧化食物,有助延緩身體機能老化;另外適量進食奶製品、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同時每天抽 15-20 分鐘時間外出走動,接觸陽光以補充維他命 D,有助鈣質吸收,預防中年女士常見的骨質疏鬆問題。
  • 小病早治,例如長期咳嗽、便秘等會增加腹部壓力,如情況持續又不加以處理,可嚴重至影響骨盆底肌肉的支撐能力;忽視過往的關節勞損、舊患,隨時引致關節過早退化。

全職媽媽全心投入照顧家人已經疲於奔命,有時會忽略自我需要,長遠誘發情緒問題而影響整體健康。鼓勵各位太太閒時參加社交活動,發掘興趣,有助保持心情開朗;另可多與家人多溝通,共同面對生活難題。

———————

蘇勇柏醫生

作者:蘇勇柏醫生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

更多Dr. So的專業分享文章,請按【蘇勇柏醫生健康資訊

想知更多兒童健康資訊?請按【生活健康

【親子好去處】馬灣秋逸誌 親親大自然 遊有機農莊 近觀珍奇異鳥

香港挪亞方舟於9 月 10 日至 10 月 4 日 (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為大家帶來特別活動「馬灣秋逸誌」,在秋意漸濃的日子中,於挪亞方舟內進行一段親親大自然的綠遊旅程!

一齊到有機農莊奇趣導賞遊,既可在專人帶領下漫遊綠意盈盈的「挪亞有機農莊」,認識有機耕作及不同植物的冷知識;亦可來一個動物生態大奇觀除了可近觀珍奇異鳥及各種爬蟲類動物如托哥大嘴鳥、愛情鳥及變色龍外,更可參加導賞活動,由導賞員深入淺出講解各瀕危動物的生態習性,並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輻射龜及睫角守宮(壁虎類)等爬蟲類動物,以及盔犀鳥喙部、玳瑁、獵豹皮等標本,深入了解各動物的生態,提升保育的意識。導賞活動分別有:「動物全接觸」及「動物標本多面睇」。

濱海 • 創藝市集

同場亦會有多個本地原創品牌,包羅各式文創精品、有機產物、手工美食及生活用品等。齊來穿梭濱海•創藝市集其中,發掘意想不到的心水寶藏,更可為一眾創藝達人打打氣!(由香港基督少年軍協辦,9 月 10-12 日、10 月 1-2 日及 4 日舉行)

行到累,仲可以坐定定參加不同的DIY 工作坊:有機香草薄餅 DIY花漾手工皂夢幻夜燈藝工房 ,不論喜愛煮飯仔的、小清新手作的、藝術感十足的,一定有一項適合一家大小玩!

仲有一系列的放電活動,啱晒小朋友作最後衝刺!!

【萌趣動物騎騎樂 】 小小探險家齊來騎上 Q 版動物電動車,猶如穿梭森林之間,來個開心大暢遊。

【童趣飛馳樂】在綠林樹影的懷抱下,好動的大小朋友可腳踏不同自駕 車,享受既刺激又安全的馳騁樂趣,盡情放電。

想準備一個短期旅程的不妨睇睇挪亞方舟度假酒店全新登場的「綠意農莊」主題房及「飛行奇遇記」主題房, 為你與家人帶來耳目一新的驚喜旅程。

📌香港挪亞方舟 ~ 馬灣秋逸誌📌
👉2022 年 9 月 10 日至 10 月 4 日 (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活動詳情:https://bit.ly/3Bmwr4N
👉查詢熱線:3411 8888
👉活動期間設有「門票買 2 送 1 優惠」
👉部份活動另需收費/需符合特定參加條件

想知更多好去處,請按【親子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