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Blog Page 300

中秋月餅禮盒2021開箱實試5間高質之選(附早鳥優惠)

中秋月餅禮盒推介2021

中秋月餅2021–適逢中秋,各大商戶都推出新款月餅禮盒,不論送禮還是自用都毫不失禮。部分商戶還推出早鳥優惠,各位可以把握機會,趕緊訂購月餅與家人歡度中秋節!今年有許多口味創新獨特的月餅,相信不愛傳統月餅的人也會食指大動,小編就實試了多款月餅並精選出5間推介!

1)8度海逸酒店:鮮芒果流心奶黃月餅,招牌口味融入傳統工藝

中秋月餅禮盒推介20218度海逸酒店推出「三色雜錦月餅禮盒」(6件裝),禮盒包裝以紅色、金色作主調,加入傳統玉兔圖案。禮盒內含3款流心月餅,包括全新口味「黑芝麻流心月餅」,月餅選用日本上等黑芝麻「絹漉胡麻」製成;「鮮芒果流心奶黃月餅」採用新鮮菲律賓呂宋芒與綿軟奶黃製作流心餡料;「海藻糖白蓮蓉蛋黃月餅」用頂級白蓮蓉製成,並加入了海藻糖,甜度低而營養價值高。

月餅口味較有特色,酒店餐廳出名製作芒果甜品,今次融入奶黃月餅之中,竟然毫無「伏味」,味道酸甜清新,更加解膩;黑芝麻口味則香而不甜,而且焗皮夠脆,同樣好吃。

購買及換領詳情:
「三色雜錦月餅禮盒」(6件裝),原價$348/盒;預訂優惠$278/盒。2021年9月17日前於酒店eShop預購可享早鳥優惠。
月餅禮券現已開始發售,可於官網預訂,禮盒可於2021年9月21日前到8度海逸酒店餐廳換領。

2)龍島:朱古力控必試流心月餅,小櫃筒包裝精美實用

中秋月餅禮盒推介2021龍島推出全新中秋月餅禮盒,其中「圓滿中秋朱古力月餅禮盒」(12件裝)包裝華麗,以酒紅色及朱古力棕色為主調,抽屜式設計十分實用,就算吃完也能善用作儲物,環保又實用!禮盒頂層含8粒經典及節日限定雜錦朱古力;中層及底層含2款限定口味月餅。

朱古力愛好者必試這個著名品牌出品的月餅,每款月餅上都有塊招牌朱古力,共有2款口味:「朱古力流心月餅」夾入醇厚朱古力醬,無論外皮、內餡味道都非常濃郁;「奶黃流心月餅」加入香濃蛋黃流心內餡,蛋黃鹹香可口。

購買及換領日期:
「圓滿中秋朱古力月餅禮盒」(12件裝)售價$498/盒
月餅禮券現已開始發售,可於門市或eShop訂購,禮盒可於2021年8月18日起換領。

3)有品:招牌流心奶黃芝士月餅,健康慶節之選

中秋月餅禮盒推介2021這間小店「有品」主打健康飲食,今年推出的各款月餅以健康為招徠。「皇牌尊貴三式月餅禮盒」(6件裝)內含3款經典口味:「流心燕窩月餅」將燕窩加入傳統月餅中,創新又養生;「流心榴槤月餅」是年輕人熱愛的口味,內餡採用貓山王榴槤;「流心朱古力月餅」內餡用100%純可可粉製成。另外招牌口味「流心奶黃芝士月餅」內餡以鹹蛋黃、牛油、芝士以及全脂奶油混合而成,有別於一般奶黃月餅。

這間小店出品雖然包裝不及酒店或者名牌月餅般華麗,不過味道方面也相當出色。記者實試流心奶黃芝士口味,入口有奶黃甜香,再慢慢嘗到芝士鹹香,好吃有實力。

購買及換領詳情:
「皇牌尊貴三式月餅禮盒」(6件裝)售價$178盒
「流心奶黃芝士月餅」(6件裝)售價$188/盒
月餅現已開始發售,禮盒可在超級街市網上商店購買,可於2021年9月21日前到西川風味餐廳取貨。

4)帝港酒店集團:口味創新獨特,新派五仁月餅

中秋月餅禮盒推介2021帝港酒店集團推出全新包裝月餅禮盒,以玫瑰金色為主色調,配上百花及雀鳥圖案,喻意「花好月圓」。集團今年推出全新雙色月餅禮盒(6件裝),包括2款全新口味:「迷你焦糖碧根果仁月餅」以傳統的五仁口味為靈感,先烤焗碧根果仁,再混入由楓糖漿、馬達加斯加香草精油及忌廉等材料製成的焦糖漿,再配上鬆化餅皮,抗拒傳統五仁月餅的人也可以一試;「迷你花生醬紅桑子月餅」的餅皮用進口可可粉及牛油製成,包裹著花生醬餡料和紅桑子果醬,味道一甜一酸,互相平衡。

購買及換領詳情:
「全新雙色月餅禮盒」(6件裝)原價$338/盒;預訂優惠$257/盒。於2021年9月14日或之前訂購,可享預訂優惠。
月餅可於eShop訂購,購買期至2021年9月17日。想了解詳情可參考帝港酒店集團網頁

5)鴻星集團:性價比高經典蓮蓉月

中秋月餅禮盒推介2021傳統酒家鴻星出品的月餅一向有品質保證,今年有傳統「雙黃白蓮蓉月餅」(4件裝/單件裝)選用湖南湘潭寸三蓮子、採用天然草木灰經約40天靜放醃製的蛋黃製成,原料講究。還有新派「迷你金莎奶黃月餅」(8件裝)選用優質雞蛋,拌入鹹蛋黃粒,入口鬆軟香滑,味道鹹香。同時推出多款不同口味的迷你月餅,送禮自用兩相宜!

購買及換領詳情:
「雙黃白蓮蓉月餅」(4件裝)原價$308/盒;銀聯優惠價$208/盒。
月餅可於鴻星門市或eShop購買,購買期至2021年9月21日。禮券換領期和地點可參考月餅換領點

想知更多應節資訊?請按【中秋節專題

想了解更多流行資訊,請按【城中熱話

截肢男為殘疾兒童籌款!堅持用手攀上英國千米頂峰

京殘奧會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各界對於殘疾人士的關注與日俱增。英國一位失去雙腿的殘疾人士為了喚醒大眾對殘障兒童的關注,堅持只用雙手攀上千米高山,告訴大家即使失去雙腿亦無阻他登頂。

截肢男登上斯諾登山
圖片來源:IG@paultheamputee

56歲的Paul Ellis是專業的登山者,近日他成功登上了英國威爾斯的最高峰——斯諾登山,海拔達1,085米。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是用「手」爬山!因為Paul在大約二十年前意外重摔導致脊椎重創,就算經過無數次治療和復健,仍要進行雙腿截肢手術。

儘管Paul在登山中,雙手不斷被反覆摩擦,長滿大手泡,還不慎被岩石劃傷流血,但Paul仍然忍痛堅持,成功花13小時登上山頂!

截肢英男登山籌款
圖片來源:IG@paultheamputee

壯舉背後的意義重大,Paul希望藉此為殘障兒童發聲,為他們爭取更佳權益。是次的登山行動會幫助慈善機構籌集資金,建立Kids Amp Camp,讓6名截肢兒童的家庭渡假紓緩情緒,並幫助截肢兒童重建信心。

資料來源:Paul Ellis

想知更多熱話,請按【城中熱話

女童捐走暑期功課被發現!辯解理由超爆笑

女童捐暑期功課–暑假完結,上月浙江杭州市一名女童,趁母親向山區小朋友捐贈圖書的時候,把兩本未完成的暑期作業混入其中,可能以為捐走了就不用再寫。

女童捐暑期功課

內地速遞公司「菜鳥驛站」近日舉辦公益捐書活動,鼓勵大家將兒童繪本類書籍捐到驛站,送給大涼山區的學生。杭州市一名婦人帶同女兒走進去,女孩蹦蹦跳跳的看似十分高興。職員把書籍拿起來逐本檢查,竟然發現兩本暑期作業,就對她們說暑期作業不能寄。

被揭發後母親相當驚訝,拿起作業看了看,才發現作業有部分未完成,即時問女兒:「你不是說作業都寫完了嗎?」她摸了摸頭髮,低著頭回應:「我怕山區的小朋友沒有作業寫,我分他一點。」

聽到女兒的辯解,母親哭笑不得,恍然大悟為何女兒當初在家裡積極地整理圖書。最後母親拿回作業,拉著女兒回家補做。

想知更多熱話,請按【城中熱話

「在家玩什麼系列」之玩外賣餐具

外賣餐具DIY玩具

在疫情下,很多家長都會買外賣或叫外賣食物,當未有自備餐盒,便要使用外賣容器或餐具。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外賣盒、餐具及膠袋,都可以廢物利用,成為一些小玩意的材料?家長只要放手讓孩子發揮小宇宙,將不同外賣餐具和其他物料組合拼湊,便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好玩就是這麼簡單!看看以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好玩爸媽」團隊薯仔爸爸及Flora媽媽的解說。

「一知」和「半解」

家長為小朋友準備外賣餐具作小玩意的時候,不妨參考「一知、半解」這個貼士。「一知」是指家長先要了解不同年齡的遊戲需要,例如兩歲的孩子喜歡玩功能性的遊戲,3、4歲的孩子喜歡玩建構性或象徵性的遊戲,至於5、6歲的孩子則喜歡裝扮、想像性的遊戲。「半解」是指雖然家長擁有一份知識,但仍要帶半份解讀,因為過多框架或設定,會阻礙孩子遊戲的自由度,所以家長要持半份解讀,給予孩子發揮的空間,以個人喜歡的玩法來遊戲,家長只要專心陪伴在旁,又或與孩子一起玩便更好。

外賣餐具變身消閒玩具
圖片來源:Pexels@Natalie

材料:

外賣盒 數個
外賣餐具 數支
外賣飲品膠蓋 數個
飲管 數條
外賣膠袋 數個
外賣餐單 1張
紙皮 數塊
外賣紙巾 數張
繩子 適量
橡筋圈 數條
馬克筆 1支
放置外賣餐具之透明小膠袋 1個
剪刀 1把
雙面膠紙 少許
鏡子 1塊

示範玩法:

1. 兩歲的孩子喜歡玩一些功能性的遊戲,例如將物件堆疊,然後推倒,孩子們亦慣常透過這方法探索世界。家長可讓孩子隨意地將不同外賣盒堆起和疊高,砌成不同形狀,然後隨意推倒,孩子必定樂不可支。

2. 在日常生活中,未必一定需要動用美工刀來切割東西,也可以外賣膠刀作替代品,配合紙皮更可以玩「煮飯仔」。家長先在桌子上鋪一張膠墊,和孩子以外賣膠刀 (家長請注意安全,以免孩子受傷),將紙皮切割或剁成方塊,仿如在玩切豬肉或煙肉片,更可讓孩子試試沿着紙皮的坑紋切割,看看效果如何?

3. 大家不妨跳出生活的框框,憑創意將不同外賣物件組合,成為別具特色的有趣玩意,例如將飲管插入外賣飲品膠蓋中,自製可轉動的風車,達刺激感官之效,孩子一定喜歡玩。

4. 將外賣餐紙巾對摺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用馬克筆在紙巾隨意點上墨水(每次點數秒,使墨水滲入紙巾的各層),最後打開紙巾,形成不同圖案。過程中孩子可以自創新玩法,用不同顏色及力度點在紙巾上,形成富藝術特色的圖案畫作。

5. 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來說,可以進行較多與家長互動的小玩意,例如用放置外賣餐具的透明小膠袋變身成互動小玩意。做法簡單,先將小膠袋對摺,用剪刀剪開,再疊在一起剪開,形成四塊小膠袋,然後在小膠袋的表面貼上雙面膠紙,將手指穿入小膠袋內,鬥快貼走對方的小膠袋,又或貼走放在桌子的紙張等,刺激又具挑戰性。

6. 5、6歲的孩子喜歡玩自訂規則的遊戲:將一些筷子、膠叉或其他條狀的餐具,放在廁紙筒內,形成一座小塔,與家長輪流拿走當中餐具,過程中要避免小塔倒下;另一玩法是將條狀的餐具插入廁紙筒內,同樣帶來驚喜。

7. 利用外賣膠袋、膠叉和繩子,製作一個降落傘:或在表面畫上各種圖案,將廢物變成玩意;或剪碎外賣膠袋,用水當作膠水將碎膠貼在鏡子上,尤如貼郵票般,自創一幅幅美麗的鏡面畫。

8. 外賣餐單都可以成為親子小玩意:家長先將外賣餐單放大,與孩子打破常規,將餐單上的字由上而下地讀出來,亦可試用不同聲調朗讀,營造特別效果;甚至將耳熟能詳的歌曲二次創作,將原有的歌詞改為餐單上的菜式,例如將生日歌的歌詞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改為「柑桔檸檬綠茶,奶緹綠奶緹紅……」,一起「唱餐單」!。家長和孩子更可戴上一頂由外賣膠碗和繩子製成的帽子,化身為古時的讀書人,大玩角色扮演,朗讀起來更加繪影繪聲,入型入格。

貼士:

1. 如何令孩子清楚分辨日常使用及遊戲的餐具或器皿?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辨識不同功能和不同時間所用的餐具和器皿,並在孩子遊戲的器皿上貼上「玩」字或專屬標誌作區別。孩子適應能力很強,很快便能一清二楚。

2. 孩子使用繩子製作小玩意,會否構成危險?根據歐美國家的安全指引,3歲或以下孩子所接觸的繩子不宜超過12吋(即22cm),以免發生危險。當孩子使用繩子玩遊戲時,建議使用用具彈力的橡筋,並將繩子調校至適當的長度,緊記不要將繩子綁在孩子的頸上,並時刻陪伴在側,讓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使用繩子。

按此觀看教學影片:【Youtube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親子學堂 合作伙伴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好玩爸媽」團隊薯仔爸爸及Flora媽媽 提供

© 2021 Healthy Seed Limited

想知更多DIY玩意?即按【親子DIY】!

入鄉要隨俗,入校要尊重【家・校・神隊友】

入鄉要隨俗入校要尊重-家校神隊友

中國人有句老話:「各處鄉村各處例」,無論幼稚園升小學、小學升中學、香港移民英國、大陸移居香港⋯⋯都是由一條「村」去另一條「村」。現任中小學家教會主席兼家長校董Kanris Lee分享4個真實遇過的個案,從故事中家長的行為去分析「入鄉要隨俗,入校要尊重」的重要性,教大家如何做到家校合作,互利共贏。

[真實個案一]

家長張太(化名,下同)育有一對孿生子。派中學時,哥哥去了名氣和成績都較佳的A校,弟弟只獲派稍遜的B校。

張太積極參與A校的家長活動,然後抓住機會問校長:「學校有甚麼需要的沒有?我可以捐出啊,贊助金錢我也願意,只要你替我家弟弟留一個明年中二的學位就行。」

[真實個案二]

某官立小學的聯繫學校是神校官中。小六家長王先生拿到成績表後,怒氣沖沖地找視藝科老師說:「你知不知道你給我兒子B級,會令他進不了神校官中的啊?他全科都A啊,就你一科視藝是B!」

老師努力解釋視藝有特定的評分標準,不是任意評分。

王先生說:「我才不理,總之你替我改A啦!」

[真實個案三]

中一分班試後,編班都塵埃落定。

李太不滿兒子進不了精英班,回家把小四至小六所有成績表,並所有校外的奧數、英語、普通話證書等,都帶到中學,然後質問班主任:「我兒子成績很好啊,名次又好,為甚麼不是精英班?」

[真實個案四]

楊太因為不滿幼稚園的某種安排,直接走到校務處跟職員理論。楊太以普通話大發牢騷,校務處職員只以廣東話回應。

楊太很不滿,說:「(普通話)你這是看不起我?還是歧視我們大陸來的?」

升學校要尊重老師
圖片來源:Freepik @pvproductions

這些個案都呈現了家長對學校政策或安排的不同應對方法。有人覺得派位機制欠人性化,孿生兄弟怎麼不能進同一所中學?但又回心一想,十幾歲的孩子即使在同一家庭成長,性格、能力、興趣的分別都會慢慢彰顯出來。真的很想唸同一學校,就憑實力去考插班吧!家長願意支持學校籌款活動、贊助物資、做家長義工等,學校當然無任歡迎,但都不會成為取錄你家其他孩子的加分條件!

沒有一所學校是完美的,因為「人」本來就不完美。有錯漏,有修正,有改良,有失誤,才是人生。老師評分一定是對嗎?看科目而定吧!若是數學科,算出來1就是1、2就是2,評分標準如果有錯,家長當然要去指正。但如果是視藝科、語文科(尤其作文、作句),主觀評分是一定有的。學校一般會以多於一位老師評卷,來減輕主觀評分的不公平性。如果幾位老師都給你B級,又怎能三言兩語升grade呢?

中一編班試就更加明顯了。小學升中學,本來就是一場重新洗牌再玩的game。編班試考出來不夠優秀,可能是失手,也可能是對手太強,再把小學的成績表和證書羅列出來都證明不了甚麼。倒不如中一加把勁,中二再考進精英班才是皇道。

最後由個案四的粵、普之間,談一則舊事。

六、七年前我在幼稚園擔任PTA主席。PTA內有幾位普通話家長,口音有南有北,看樣子都是來香港不太久的。她們每次看見我都稱呼我「主席」——其實我總覺得直呼名字比較中聽,這是後話。

我很欣賞她們,不但因為主席這個尊稱,更是因為她們不恥下問,愈知道自己不熟悉香港教育制度,愈願意虛心提問和聆聽。我跟她們的相處,比起對著某些有機心的港媽更舒服。

題外話寫一個小笑話。有一位口音比較重,把「主席」唸成了「JU屎」,於是那三年我被改了花名叫「豬屎」,暈!

從前我們很尊重幼稚園老師,覺得老師比自己更懂孩子。老師說一,我們不說二。老師要我們做親子勞作,我們心裡無論覺得多麻煩,都不會去學校指罵老師為甚麼要我們做功課。老師在行為評估表說孩子專心不夠、坐得不好,我們只會反省和注意孩子的不足,不會反問老師為何評得差。老師說孩子很乖,我們都驚嘆為甚麼老師能有馴服家裡的大魔王、小喊包。

孩子長大了,我們都由懵懂的幼稚園家長,變成自覺很熟手的小學、中學家長了,倒忘記了曾經很尊重幼稚園老師那份初心。

這個專欄命名為「家.校.神校友」。但願「家」與「校」的合作,由我們願意入鄉隨俗,尊重學校做起!

———————

現任兩所中小學家教會主席暨家長校董Kanris Lee
Kanris Lee

作者:Kanris Lee,退休中學教師,現任兩所中小學家教會主席暨家長校董、一所小學校友會主席暨校友校董,榮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並為全職媽媽,致力積極推動家校合作,為一對子女及師生同學們創建更佳學習環境。

更多Kanris的實例故事分享文章,請按【家・校・神隊友

想知更多親子教育資訊?請按【校園教育

日本震撼教育「100天後吃的豬」籲珍惜食物 結局出乎意料?

「 100天後吃的豬 」–近期日本最hit教育界熱話來自YouTube頻道名為「100天後吃的豬」,載有記錄了一隻名為「五花肉」的小豬的成長片段,並同步於Twitter分享其生活點滴,倒數著小豬100天的生命。

「100天後吃的豬」結局
圖片來源:Twitter@100天後吃的豬

頻道每天都會上載一條影片,記錄著與「五花肉」的生活。例如散步、玩耍、洗澡的片段,更會為牠慶祝生日。而每條影片的片尾都會倒數著「五花肉」尚餘的日子「99天、98天、97天⋯⋯」。

圖片來源:Twitter@100天後吃的豬

網民每天觀察和陪伴小豬成長,終於去到傷感的第100天,這天影片不再是往日的溫馨時光。飼主把「五花肉」裝進寵物提袋後,坐車來到野外後,「五花肉」可愛的身影突然消失,只看見一盒紙箱,箱內裝著一隻真空包裝的小豬!飼主更把「豬肉」放在烤架上烘烤,等待進食,難度「五花肉」真的要被吃掉?

100天後吃的豬結局
「100天後吃的豬」YouTube截圖

不過有眼利的日本網民發現,影片結束前最後3秒鐘,畫面右下角閃過一句日文說明「本故事純屬虛構」,透露了影片內容只是虛構,估計「五花肉」沒有真的被吃掉。

飼主和營運頻道的社長在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表示,開設頻道是出於教育用途,並非藉影片獲利,希望呼籲大眾珍惜食物,並在進食前,想想這些生命有多珍貴,重新審視自己浪費食物的行為。

想知更多熱話,請按【城中熱話

小一男孩小便不懂拉褲鏈?大埔小學設適應班提升學生自理能力

大埔小學教學生自理

大埔小學教學生自理–幼稚園學生升上小學時,除了要面對學習深一級的問題,也很考他們的獨立性及自理能力。學生數不齊26個英文字母,不能自行如廁等等都是常見例子。為了幫助小一新生適應新學校環境,大埔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就特設「小一銜接及適應班」!

校長在介紹「小一銜接及適應班」前就先分享過往遇過的新生問題,他憶述有小一生如廁後不懂得自行清理,要求老師致電祖母到校為他清潔屁股;又有男孩子想去小便時,連拉褲鏈也不懂拉!

校長認為情況實在令人擔心,所以今年特別在開學前設一連三日的小一銜接及適應課,教導新生上落樓梯、收拾書包、如廁衛生、正確坐姿、執筆、抄寫手冊等必學「常識」。

校長強調今年的「特設速成班」與往時適應班的不同之處,在於加強自理能力的訓練。他認為小一學生於幼稚園停課的時間長達10個月,吸收知識的能力較差,導致學生坐姿不好、不懂執筆、寫字太用力容易出界,所以希望特別藉此班幫新生「惡補」一下。

資料來源:保良局田家炳小學

想知更多學校新資訊?請按【校園教育

脊椎側彎小測試1分鐘做到!脊醫教5大改善方法

黃頴暘脊醫-脊椎側彎測試

脊椎側彎測試–脊椎側彎最常在兒童發育時期出現,一般沒有任何病徵,直到情況開始嚴重,始會見到身體兩邊出現高低不平,或因肌肉不平衡而引起痛症。如果父母本身患有脊椎側彎,小朋友患上此症的機率會更大,因為脊椎側彎大多有遺傳因素。註冊脊醫黃頴暘教大家用1分鐘簡單小測試,再推介5個改善方法。

在家初步測試脊椎側彎

家長如果看到小朋友兩邊肩膊高低不平,懷疑有脊椎側彎問題,其實可以先自行在家做一個簡單測試:「亞當式前彎測試」(Adams Forward Bend Test)。
步驟一)先讓小朋友直立站立,家長從後扶著小朋友兩邊盆骨
步驟二)然後叫小朋友向前彎腰,手垂直沿著大腿往下到膝蓋

家長要就從後觀察小朋友後背有沒有不對稱的現象。如果沒有脊椎側彎,小童的背部在進行測試時會完全筆直;如果有脊椎側彎,則他們肩甲骨的一側會比另一邊高!但要留意,這個測試只是一個初步驗查,不能夠用作確診的方法,所以如果檢查後認為患脊椎側彎的機會很大,就應該去找專業人士照X-光片去檢查脊椎孤度有否出現問題了。

脊椎側彎測試
圖片來源:Pexels@Ketut Subiyanto

脊椎側彎5大改善方法

脊椎側彎有機會引起身體其他地方的痛症,以下推介幾個改善及處理方法:

1. 選擇有承托力的背囊作為書包,而書包的重量不應該高於學童的六分一體重,以免增加脊椎負擔。
2. 溫習的書枱和椅子應該配合學童的身高,並且可以自由調整高低和前後。小朋友溫習時應保持良好姿勢,而每30分鐘要站起來休息。
3. 避免做單邊運動,例如是羽毛球、網球、劍擊等主要運用單手的運動。可以多做運用兩邊身體的運動,例如是游泳、踏單車等,幫助發展肌肉用量。
4. 運動後要做適當拉伸動作,將過緊的肌肉拉鬆。
5. 定期做身體檢查,如果脊椎側彎的問題惡化,便可及早發現並作適當矯正。

———————

脊醫黃頴暘
脊醫黃頴暘

作者:黃頴暘(Athalie Wong),香港註冊脊醫,於澳洲麥覺理大學完成脊骨神經科碩士學位,畢業後於澳洲執業幾年後回到香港,現為香港註冊脊醫及香港脊醫學會公共關係委員會委員。熱心於推廣脊椎健康,經常出席推廣脊椎健康及脊醫日常工作的講座並於不同報章專欄定期上載文章、影片等。

Facebook:脊醫王俊華 痛症常識分享 Dr. Antonio Wong Chiropractic Sharing

更多Athalie Wong的專業分享文章,請按【黃頴暘脊醫健康資訊

想知更多兒童健康資訊?請按【生活健康

TED史上最年輕7歲講者鼓勵親子互動!推介3種遊戲助腦部發展

TED女孩籲親子互動

TED女孩籲親子互動–美國著名演講平台TED Talks向來會邀請國際知名的傑出人士演講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不同領域,邀請登上講台是對演講者的肯定,也是一項殊榮。不過最近竟然有一位演講者出乎意料只有7歲?她的演講引起轟動,短短1個多月,影片的瀏覽次數已達200多萬次。本文為大家歸納了箇中重點,讓大家一文看清培育子女成長的關鍵!

這位TED Talks史上最年輕的演講者——7歲女孩Molly Wright的演講題目是「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五歲前茁壯成長」。內容大約7分鐘,透過腦部科學和親子互動實驗向大眾說明,親子關係中「互動與連結」如何影響孩子的腦部發展和心理健康。

父母應把握5歲前關鍵期多作互動

Molly說明5歲前是小孩腦部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腦部健康成長建基於5點:連結、交談、玩耍、健康家庭及社群。幼兒每次與成人互動都能夠建立並加強他們的關係,把握5歲前多作親子互動有助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他們也會藉此學習重要的生活技能。

幼兒腦部發展
圖片來源:TED Talk

透過互動建立連結

家長可以採用「發球與回應(Serve and Return)」的方法與孩子互動,即是接收孩子發出的訊號並作出回應,這些互動能增強子女與家長連結。Molly列舉了3種遊戲:

1)模仿遊戲(Copycat game)能培養想像力和同理心
2)喚名遊戲(Naming game)能增加詞彙和注意力
3)捉迷藏(Peekabo)能確實建立記憶與信任關係

Molly做了一個實驗,她先讓幼兒Ari與父親玩耍,父親非常投入,Ari也享受與父親互動;相反,到第二次實驗,父親只顧使用電子產品,刻意忽視Ari,Ari爬向父親試圖引起他的注意,但父親的忽略使他情緒低落,當父親放下平板,重新關注Ari就令他變得高興了。

Molly解釋此實驗證明小孩重視與父母的互動,如果缺乏這些連結,他們會感到困惑並產生壓力。如果長期被冷落,會對小孩的成長造成深遠影響。親子積極互動能為他們建立信心、安全感以及信任感,心理健康的小孩會更願意探索和嘗試新事物。這些互動不僅僅是一場遊戲,更象徵著幼兒與世界的連結。Molly:「捉迷藏能改變世界!」

縱觀整個演講,家長應該多投放時間與子女互動,建立「優質親子時間」。當孩子鬧情緒,試圖引起你的注意時,不妨放下手機,正眼看看他們,回應他們的問題,以實際互動加強你們的連結吧!

資料來源及影片連結:TED Talks

想知更多熱門話題,即睇【城中熱話

幼稚園入學註冊證3大使用要點:甚麼情況要用臨時證?

幼稚園註冊證使用貼士

幼稚園註冊證使用貼士–踏入9月,不少家長已經著手為子女揀選心儀幼稚園,早前為大家整理了申請幼稚園註冊證的流程,但原來使用「幼稚園註冊證」也有許多注意事項,家長了解清楚、做好準備就萬無一失!

使用「幼稚園入學註冊證」注意事項:

1. 每名可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兒童只會獲發一張 「註冊證」/「入學許可書」,有效期最長3年,持有該文件才能報讀已參與「幼稚園教育計劃」或「一人不佔多位」措施的學校。

2. 家長須在「統一註冊日期」內「註冊證」/「入學許可書」將提交予幼稚園,並由幼稚園保存至兒童離校為止。幼稚園會發出收據以確認收取「註冊證」,家長記得保管好收據用作留底!

3.如學童在「統一註冊日期」後才獲幼稚園取錄,家長需按幼稚園規定的日期到校辦理註冊手續,以「註冊證」/「入學許可書」註冊留位。

臨時註冊證(於11月開始接受申請):

1. 轉校/原校重讀K1時作臨時註冊之用。
2. 正式入讀幼稚園首天或之前須以「註冊證」或「入學許可書」取代。

更多常見問題可參考教育局網頁

如果未申請註冊證,可參考申請註冊證懶人包,了解報名時間表及登記程序!

想了解更多升學資訊?請看【升學分享